第242章 噤若寒蟬(五)

國子監前,前不久樹起十數塊新碑,篆刻有出自翰林院新近黃門郎們手抄的儒家經籍,供天下士子讀書人觀摩校對,京城爲之轟動,不說文官,便是那些不通文墨的老牌宗室勳貴,也是接踵而至,以示“崇文”。

兩名中年儒士先後乘坐馬車到達國子監牌坊附近,大概是烈日當空的緣故,來此抄寫經書的學子並不算多,只不過等到兩人擠到一塊石碑前,仍是足足等待了小半個時辰,兩人相視一笑。碑下蹲着個身前擺放有小案几的年輕人,衣衫寒酸,也不知是從地方上慕名而來的外地書生,還是在科舉落榜後留京等待下一場禮部春闈的落魄士子,想來案几上那套文房四寶耗去他不少盤纏。其中一位中年儒士頗有興致地彎腰望去,欣賞年輕書生的伏案奮筆疾書,年輕人每次蘸墨極少,落筆極快,估計是以此來省錢,只是勾畫依舊一絲不苟,很漂亮的一手正楷。

那彎腰儒士微微點頭,同伴儒士則沒有看碑也沒有看人,伸手遮在額前,望向遠方的天空。

年輕書生心無旁騖,偶爾擱筆揉一揉手腕,從不擡頭,也就沒有發現身側的兩名前輩讀書人,不過就算年輕人認真打量,也認不出兩人的身份。

低頭凝視了許久,那位腰懸一塊羊脂玉佩的儒士終於直起腰,輕輕挪步,走到年輕人身後,有意無意爲衣衫清洗泛白的貧寒士子擋住了那份烈日曝曬,然後輕聲問道:“謝先生,都來了?”

被稱爲謝先生的男人語不驚人死不休,點頭道:“來是都來了,不過真正站在徐鳳年那邊的,不多,徐偃兵之外,也就白衣洛陽和那朱袍女子。鄧太阿,只是想趁着曹長卿自取其死前,意思意思,雙方肯定點到即止。至於曹長卿這趟入京,大概是想跟徐鳳年說幾句遺言吧,否則以曹長卿以往的脾氣,哪裡會悄悄入京,故而這次恭請衍聖公來此,是陛下多此一舉了。有吳見和柴青山出手阻攔,加上姚晉韓三位趙勾,即便徐鳳年鐵了心要行悖逆之舉,也很難。再者徐鳳年這次擅自入京,是衝着漕運開禁來的,其實太安城沒必要一驚一乍,一張桌子兩張凳就能聊完的事情。”

站在年輕士子身後的儒士平靜道:“似乎謝先生說漏了蜀王殿下。”

謝先生微笑道:“與衍聖公,謝某懶得打馬虎眼。”

當代衍聖公眉宇間佈滿陰霾,似乎有些怒氣,穩了穩心緒,沉聲道:“謝先生就這麼希望北涼和朝廷玉石俱焚,以便先生輔佐的蜀王火中取栗?”

在那幅陸地朝仙圖上高居榜首的謝觀應一笑置之,收起手掌,轉頭看了眼這位憂國且憂民的衍聖公,“有忠心耿耿顧劍棠手握數十萬兩遼精銳,又有趙炳的南疆大軍虎視眈眈,哪裡輪得到蜀王趁火打劫?”

好像知道徹底惹惱一個衍聖公並不是什麼好事,謝觀應不再出言挑釁,嘆了口氣道:“實不相瞞,蜀王從廣陵道北上進京,我是不答應的。進了京城這是非之地,假設徐鳳年瘋了要大開殺戒,那你陳芝豹是護駕還是不護駕?袖手旁觀,事後傳出去天下寒心,出手阻擋,也沒任何好處,連兵部尚書都早早當過了,如今又是蜀王,就算拿到一個不會增加一兵一卒的大柱國頭銜,並無裨益。這個時候,盧升象唐鐵霜之流可以強出頭,陳芝豹顧劍棠燕敕王這三位,是蟬是螳螂還是黃雀,僅在一線之隔,顯而易見,誰耐心更好,誰獲利更多。”

衍聖公眉頭緊皺。

謝觀應輕聲笑道:“自大秦亡國以後,天下跟誰姓,只有兩種人不上心,第一種是反正只能聽天由命的老百姓,第二種,就是衍聖公府內姓張的,翻天覆地了,衍聖公還是衍聖公。龍虎山的下場如何,衍聖公沒有看到?那棵天人賜下的謫仙蓮,如今沒剩下幾朵紫金蓮花了。”

衍聖公由衷感慨道:“興亡交替是大勢所趨,但是在興亡之間,我希望能夠少死人,尤其是少死一些讀書種子。”

謝觀應略帶譏諷道:“所以纔去廣陵江上見曹長卿?又如何了?曹官子聽衍聖公的了嗎?衍聖公啊衍聖公,讀書人是讀書,可別忘了還有那個人字,是人就

有七情六慾,道教典籍上的仙人尚且無法做到真正長生,讀書人也不能總做讀書一件事。荀平張鉅鹿放下書本走入廟堂,一個英年早逝,一個晚節不保,徽山大雪坪有個叫軒轅敬城的讀書人,爲情所困,至死都沒有走出一座徽山,曹長卿也好不到哪裡去,一生一世都不曾真正走出過西楚皇宮,什麼儒聖什麼曹官子,不過就是個棋待詔罷了!”

衍聖公搖頭道:“曹先生絕非你謝觀應所說的這麼不堪。”

頭一回被直呼其名的謝觀應無動於衷,冷笑道:“一個死了那麼多年的女子都放不下,何談收官無敵?下棋下棋,結果把自己下成棋盤上的可憐棋子,滑天下之大稽!”

張家當代聖人望着這個睥睨天下國士的“端碗人”,對他搖了搖頭。

謝觀應大笑着離去。

衍聖公站在原地,喃喃道:“先生先生,對天下形勢未卜先知,救民於水火,於國難當頭之際,不妨先死一步。你謝觀應只是個一心想着親筆書寫青史的書生,書生而已啊。”

這位身份顯赫的張家聖人轉過身,看到那一塊塊石碑,久久無語。那個抄書士子發出一陣渾濁呼吸聲,應該是手腕終於扛不住痠疼了,然後他意識到那個影子,扭頭看着站在自己身後的陌生儒士。

衍聖公對他微微一笑,問道:“若是不介意,由我來替你抄寫一段?”

那寒士猶豫片刻,好像做了個極其艱難的抉擇,終於點點頭。

衍聖公捲了捲袖子,從搖晃起身的年輕人手中接過那根筆,盤腿而坐,開始落筆。

寒士重新蹲下身,歪着腦袋看去,如釋重負,這位前輩的字乍看之下不顯風采,規規矩矩,雖然不至於讓人覺得匠氣,卻也沒什麼讓人眼前一亮的清逸仙氣,但是久而久之,就讓年輕人浮起一種中正平和的感覺。

但是看着這位正襟危坐的前輩不急不緩寫了百餘字,年輕人就有些着急了,小聲提醒道:“先生可否稍稍寫快些。”

衍聖公點頭笑道:“好的。”

看着那他果真加快速度落筆,很擔心墨錠不夠支撐抄完碑文的年輕人悄悄鬆了口氣,不過等那人又寫了兩百字後,年輕人只得厚着臉皮說道:“先生……”

衍聖公歉意道:“知道了,再快些。”

隨着時間的推移,年輕人又開始着急起來。可事不過三,他實在沒那臉皮再念叨這位好心的前輩讀書人,只是他今天好不容易纔佔到就近抄寫碑文的位置,明天就未必有這麼幸運了,京城有夜禁,只有近水樓臺的國

子監學子,才能讓官府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着他們挑燈夜抄書。而且就算囊中羞澀的他有幸求學於國子監,也委實心疼購置燈油的銀錢,所以只能在烈日下才有搶佔一席之地的機會。

雖然沒有擡頭,但已經好像察覺到年輕人的焦急,儒士一邊落筆一邊說道:“真的不能再快了。”

年輕人大概是破罐子破摔了,咬咬牙,笑道:“先生,不急。”

而那個中年儒士好似也就順杆子往上爬了,一本正經道:“寫字行文,讀書做學問,都是一輩子的事情,慢一些,紮實一些,方能徐徐見功。”

兩腿發麻的年輕人乾脆一屁股坐在地上,聽到頗似酸儒的言語後,忍俊不禁道:“先生說的是。”

衍聖公目不轉睛提筆書寫的同時,笑問道:“聽你的口音,是北涼人氏?”

年輕人嗯了一聲,輕聲道:“晚生來自幽州胭脂郡,會試落選了。”

衍聖公繼續問道:“怎麼,沒去找左散騎常侍陳大人或是洞淵閣大學士嚴大人?不然找一找國子監左祭酒姚大人也好嘛。這幾位都是北涼出身的大人物,據說對北涼士子都是多有照拂的。”

年輕人坦誠道:“不是沒想過,只是國子監大門我進不去。而大學士府邸和陳少保的家門,估計更難,京城裡人都說宰相門房七品官,我又是臉皮薄的人,生怕自己好不容易走了十幾里路,到頭來連敲個門都不敢。

再說有這來回二十多里路的功夫,我還不

如多抄些經書。”

衍聖公微笑道:“聽你所講,不像是個急躁性子的,怎麼?”

年輕人尷尬道:“這不總想着寫快些,就能少用些墨錠。我們不比你們京城讀書人,還講究什麼濃墨淡墨枯筆渴筆的,像好些跟我一樣在北涼寒窗苦讀的同鄉,溪邊用手指蘸水在青石板上寫,是寫。用蘆葦杆子在地

上是寫,到了冬天在大雪地裡,拿把掃帚也能是寫。嘿,到了京城,就算到了下雪天,就我住那地兒,門口好不容易有些積雪,一大早就給家家戶戶清掃乾淨了。”

衍聖公會心一笑,半真半假打趣道:“你說京城人講究多,那我還真要跟你說個講究,不管是會試還是之後的殿試,寫什麼字是有很深學問的,像早年宋家父子主持科舉的時候,同等才學的文章,寫沒寫宋體字,名次就有高下了。下一次春闈呢,不出意外是禮部尚書司馬樸華和禮部左侍郎晉蘭亭負責,其中司馬尚書的字,以前無人問津,在當上禮部主官後,‘自然而然’就流傳較廣了,你要臨摹雖不算容易,但也不算太難,記住一點便是,棄楷用行,終歸是無大錯的。至於那位晉三郎,心高氣傲,在字一事上投其所好,沒有半點意思。”

京城賣糖葫蘆的小販都敢說自己見過七八位黃紫公卿,一個儒士善意地侃侃而談,年輕人毫不奇怪,他感激道:“學生記住了。”

衍聖公點頭道:“不迂腐,很好。酸儒做不得。”

年輕人忍不住又笑了。

衍聖公突然問道:“上次殿試,好像沒有北涼士子?”

年輕人嗯了一聲,沒有多嘴。內幕如何,太安城心知肚明。離陽朝廷限制北涼會試名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上次春闈正趕上新涼王成功世襲罔替,尤其拒收聖旨一事跟朝廷鬧得很僵,北涼士子想要出人頭地,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沒有。

年輕人想了想,苦笑道:“當時一起進京的五人,四人在今年開春就都回去了,下馬嵬驛館那邊,會給咱們北涼落第士子返程的盤纏,所以四人都把餘下的銀錢都掏給我了,其實他們的道德文章,做得不比我差。”

衍聖公納悶道:“怎麼回去了?下一次會試,你們會順利許多的。就算不知道這個……你們五人千里迢迢來到京城,怎麼就不再搏一搏?而且,當時北涼不是正要打仗嗎?”

年輕人咧嘴笑道:“所以纔回去啊。”

衍聖公停下筆,若有所思,轉頭問道:“冒昧問一句,你們那位北涼王,爲人如何?”

年輕人自嘲道:“我一個窮書生,在北涼除了兩任家鄉縣令,就再沒見過什麼高官了,哪敢置喙王爺的好壞。”

衍聖公把毛筆抵還給北涼寒士。

兩人換了個位置。

年輕人這次沒有急於落筆,望了一眼近在咫尺的那塊石碑,然後轉頭對那個猜不出身份的儒士說道:“先生,知道我們北涼樹起多少塊石碑了嗎?也許有一天,會比國子監所有石碑上的字還要多。我留在這裡,不是貪生怕死,是怕京城廟堂上只有晉蘭亭這樣的北涼人,是怕整個離陽誤認爲我們北涼讀書人,都如晉蘭亭這般不堪!我自幼體弱多病,去上陣殺敵,恐怕只能成爲北莽蠻子的戰功,但是留在這裡,可能我今天只能與先生你一人說這些,但同樣也許有一天,哪怕北涼打沒了,我還可以跟一百個一千個先生說這些。”

衍聖公沒有再說什麼,站起身,走出幾步後,轉頭看了眼那個年輕北涼士子的消瘦背影。

這個兩次催促那儒士寫字快些的年輕人,肯定打破腦袋都想不到,天底下的皇帝,可以同時有幾個甚至十數個,但八百年以來,以至於千年以後,張家聖人衍聖公,一代傳一代,當世只有一人。

而此時聚精會神抄書的年輕人,也沒有發現國子監大門口內聚集了數千學子,密密麻麻,全部瞠目結舌看着他跟那個“不知名”儒士的閒聊。

在國子監一大幫官員的約束下,沒有一人膽敢越過雷池跨出大門,前去打擾衍聖公。

這一天,當代衍聖公離開京城。

(本章完)

第276章 死結和理由第80章 樹葉紅了第139章 一青繡鞋第75章 打趴下第105章 女子種桂第398章 北涼無梟雄第26章 公主何苦爲難公主第153章 書生和書生第5章 勿念勿等第139章 一青繡鞋第260章 事了拂衣(下)第36章 天上劍仙三百萬,遇我一柄北涼刀第144章 睡了第3章 天下分合,我有何憂第90章 坐黿觀劍(上)第244章 噤若寒蟬(七)第384章 西楚雙璧(上)第309章 野草第390章 大好頭顱第76章 巷中互殺第296章 我徐鳳年在第86章 一氣六百甲第88章 上山入城進宮第77章 女國手曲指斬長生第52章 白馬出涼州第133章 兩截柳枝第422章 馳來北馬多驕氣第172章 參見世子殿下第4章 六王入京第130章 龍擡頭,開天眼第172章 幾人不思徐第188章 賭氣第130章 八叉第137章 胭脂評胭脂第56章 姑娘請自重第94章 媼相小宦官第55章 醜八怪第67章 隱相第39章 赤腳第47章 家門口坐田邊第8章 高手第99章 孤城白首第207章 欠債不還錢,說與山鬼聽第322章 三人皆無言第68章 背影第265章 俠客行(中)第116章 大雪龍騎夏日出第250章 一位位仙人在前第37章 江湖又巍巍乎千百劍來第104章 咫尺風雷(中)第149章 亭前青衣第102章 要官不成第173章 老卒第76章 巷中互殺第348章 魚龍齊聚第141章 女子剎那第257章 事了拂衣(上)第2章 刀和糖葫蘆第103章 陰風陰雨第218章 那些壯闊之下的(下)第149章 三足鼎立第28章 春秋之尾,草蓆之旁第115章 人屠次子再系發第138章 一燈籠蝶第82章 天地之間一線劍第57章 兩顧之爭第177章 平起平坐,狼顧中原第159章 江西龍虎江東軒轅第101章 入冬本該人加衣第141章 天下動靜,迎新(下)第385章 西楚雙璧(中)第2章 刀和糖葫蘆第78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86章 兩人之戰,兩國之戰(五)第11章 廟堂丹墀之上七不跪第123章 那一劍穿心第371章 儒家有聖人第308章 野花第345章 一條廣陵江第29章 故知來和去第60章 笑話第107章 鷹隼遊曳第151章 小娘不知羞第161章 一錢之約第418章 北莽陸地神仙何在第72章 北望第420章 蒼天在上第180章 當歸第284章 風雪鐵騎下江南(七)第163章 呵呵不呵呵第293章 安身之地無處安心第100章 父子並行第64章 兩鵝換來大黃門第124章 爲北涼披甲,因世子卸甲第241章 噤若寒蟬(四)第49章 白日見鬼第135章 真龍第106章 姓徐的第366章 春風遠去第100章 邊刀未起家刀落
第276章 死結和理由第80章 樹葉紅了第139章 一青繡鞋第75章 打趴下第105章 女子種桂第398章 北涼無梟雄第26章 公主何苦爲難公主第153章 書生和書生第5章 勿念勿等第139章 一青繡鞋第260章 事了拂衣(下)第36章 天上劍仙三百萬,遇我一柄北涼刀第144章 睡了第3章 天下分合,我有何憂第90章 坐黿觀劍(上)第244章 噤若寒蟬(七)第384章 西楚雙璧(上)第309章 野草第390章 大好頭顱第76章 巷中互殺第296章 我徐鳳年在第86章 一氣六百甲第88章 上山入城進宮第77章 女國手曲指斬長生第52章 白馬出涼州第133章 兩截柳枝第422章 馳來北馬多驕氣第172章 參見世子殿下第4章 六王入京第130章 龍擡頭,開天眼第172章 幾人不思徐第188章 賭氣第130章 八叉第137章 胭脂評胭脂第56章 姑娘請自重第94章 媼相小宦官第55章 醜八怪第67章 隱相第39章 赤腳第47章 家門口坐田邊第8章 高手第99章 孤城白首第207章 欠債不還錢,說與山鬼聽第322章 三人皆無言第68章 背影第265章 俠客行(中)第116章 大雪龍騎夏日出第250章 一位位仙人在前第37章 江湖又巍巍乎千百劍來第104章 咫尺風雷(中)第149章 亭前青衣第102章 要官不成第173章 老卒第76章 巷中互殺第348章 魚龍齊聚第141章 女子剎那第257章 事了拂衣(上)第2章 刀和糖葫蘆第103章 陰風陰雨第218章 那些壯闊之下的(下)第149章 三足鼎立第28章 春秋之尾,草蓆之旁第115章 人屠次子再系發第138章 一燈籠蝶第82章 天地之間一線劍第57章 兩顧之爭第177章 平起平坐,狼顧中原第159章 江西龍虎江東軒轅第101章 入冬本該人加衣第141章 天下動靜,迎新(下)第385章 西楚雙璧(中)第2章 刀和糖葫蘆第78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186章 兩人之戰,兩國之戰(五)第11章 廟堂丹墀之上七不跪第123章 那一劍穿心第371章 儒家有聖人第308章 野花第345章 一條廣陵江第29章 故知來和去第60章 笑話第107章 鷹隼遊曳第151章 小娘不知羞第161章 一錢之約第418章 北莽陸地神仙何在第72章 北望第420章 蒼天在上第180章 當歸第284章 風雪鐵騎下江南(七)第163章 呵呵不呵呵第293章 安身之地無處安心第100章 父子並行第64章 兩鵝換來大黃門第124章 爲北涼披甲,因世子卸甲第241章 噤若寒蟬(四)第49章 白日見鬼第135章 真龍第106章 姓徐的第366章 春風遠去第100章 邊刀未起家刀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