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天子六璽

皇宮之中的確有大陣,不過這座大陣的原理與大真人府等地的陣法有很大不同。

大真人府也好,鬼國洞天也罷, 所有的陣法都離不開地氣,可皇宮的陣法卻是個例外,與虛無縹緲的龍氣有關。

不過話又說回來,龍氣也與地氣息息相關。

世人以山名龍,何也?山之變態,千形萬狀,或大或小,或起或伏,或逆或順,或隱或顯,支壠之體段不常,咫尺之轉移頓異,驗之於物,惟龍爲然,故以名之。

在這方面,地氣宗師是當之無愧的大行家,可惜上代地師徐無鬼已經飛昇登仙,而本代地師李玄都,差不多是七竅通了六竅,一竅不通。李玄都想要趕上徐無鬼,最起碼還要二三十年的苦功。

自古選擇吉祥之地,一看水口,二看野勢,三看山形,四看土色,五看水理,六看朝山朝水。

具體察看地理的時候,關注五點:覓龍、察砂、觀水、點穴、擇向。

勘察地氣風水這方面,道門遠勝儒佛兩家,提出了玄空造化場的說法,將山、光、水、氣、方位、氣流等等融爲一體。山環水抱必有氣,氣遇風則散,風是送氣之媒。

選擇帝京風水吉地,重點之處是山勢和風水之勢,詳看其祖山、主山、龍脈、龍穴、風水穴等。

帝京的後方,以主山爲屏障,山水相連,重重疊疊,山勢左右延伸,呈環抱合圍之勢。前方聳立着案山,餘脈綿延,將前方封閉,留下水流的出口,水口山形成天然屏障。這是第一道合圍圈。

這道合圍圈外,是主山後的少祖山、青龍山、白虎山和兩側的護山,還有案山之外的朝山,形成第二道合圍圈。

風水佳地,就是風蘊氣足的山環水抱之地。氣遇風則散,界水則止。山環水抱,必然是環形的地勢,是蓄水攏氣的佳所。

道之在天者,日也。其在人者,心也。故曰: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

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

無水則風到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爲地學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爲上等,以藏風之地爲次等。

天下間山川河流的走勢、巍峨蜿蜒的龍脈和潛藏的龍脈大勢,從西到東,將龍脈蜿蜒的地勢視爲風水地脈,分爲三勢,稱爲三龍。大江以南爲南龍,大江、長河之間爲中龍,長河以北爲北龍。

三龍的祖脈都是遠在西域邊陲的崑崙山,因爲歷朝歷代定都不同,對於三條龍脈的倚重也有不同,比如明空女帝和李氏皇族年間,便是以中龍爲主。到了大晉年間,以南龍爲主。及至本朝,則以北龍爲主。

總而言之,中龍已經垂垂老矣,故而西京和龍門府的沒落已成定局,不復東西二京的鼎盛氣象。南龍先天不足,退居江南爲偏安,難以長久,唯有北龍最爲合適。

北龍的山勢巍峨雄壯,出崑崙山向東,南山、中嶽綿延縱橫,衆山環擁相抱,形成一系列進龍、福龍佳地。山側之西水入龍門西河,山側之東水入幽州東流至海。北邙山就是南山餘脈,故而風水極佳,引得歷代帝王將相在此修築陵寢。

如果將北龍看作一條走江入海的巨龍,那麼龍尾在崑崙,龍首在東海之濱的渤海府,五行山是逆鱗,帝京城剛好是點睛位置。

當年太宗皇帝修建皇城,由當代地師親自主持,又有近百名堪輿高人從旁協助,使得整個皇城成爲帝京核心,如果說帝京城是爲北龍的龍眼,那麼皇城就是瞳孔。將帝京城外兩道合圍圈的山水靈氣盡數匯聚於此。以此構建大陣,若能完全開啓,便是二劫地仙也無法抵禦大陣的磅礴威力,不得不退避三舍。

不過這陣法也有缺陷,只能阻擋與天道生出感應之人,也就是天人境修爲以上之人才會受到大陣的限制,其他人則不受限制,這便是當年青鸞衛都督府的左都督竟然被一夥先天境圍攻致死的原因。再有就是與王朝的命運息息相關,若是王朝鼎盛之時,龍氣雄壯,便是天仙下凡,也不得造次,可到了王朝末年,龍氣衰微,便處處漏風,對於長生之人的束縛也沒有那麼大,最起碼不能讓一位長生之人束手待擒。

大陣的開啓地點就位於司禮監,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楊呂和謝雉來到司禮監,一路走來,雪地上、臺階上、走廊上,黑壓壓地到處都跪滿了宦官和宮女。司禮監內當值的衆多宦官也紛紛跪下行禮,同時心中大感驚詫。被外朝稱爲內相、內廷稱爲老祖宗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楊呂出現在司禮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可太后娘娘卻是從不踏足司禮監的,若是有事,都是幾位公公去面見太后,而不是太后親自來司禮監。

今日太后娘娘來到司禮監,莫不是出了什麼大事?

謝雉的確是第一次來到司禮監,平心而論,司禮監名聲在外,真正走入其中,卻感覺不出有什麼出奇的,實在與偌大名聲不符。

司禮監大堂上方懸掛着一方牌匾,只有四字:“聲聞於天”。與大真人府如出一轍。

不過大真人府的“天”是指太上道祖,而司禮監的“天”卻是說帝王了。

走進司禮監大堂,楊呂揮了揮手,吩咐道:“你們都退下。”

原本侍立在此地的衆多宦官紛紛退下,只剩下楊呂和謝雉二人。

楊呂開啓了一道暗門,走入其中, 謝雉緊隨其後。

暗門的另一邊是一座密室,視野豁然開朗。

在兩人的面前,是一座巨大的沙盤,囊括了兩京一十九州,除了大小城池,山川、河流、湖泊、密林、戈壁、大漠、草原也標註得清清楚楚,甚至有肉眼可見的氣息流動,讓人一目瞭然。

楊呂感嘆一聲:“這是當年幫助太宗老爺修建帝京城的地師所留,天下間獨此一份。齊王覬覦多時了,可惜一直到飛昇也沒能得逞。”

宮廷的規矩,宦官凡提及皇帝,對歷代先帝,均以廟號相稱。比如太祖皇帝,稱“太祖老爺”,宣宗皇帝,稱“宣廟老爺”,世宗皇帝,稱“世廟老爺”;而對“今上”,則稱“萬歲爺”。“老爺”二字淡化了所謂的君臣之別,更能凸顯宦官的家奴地位,也顯親近,與外臣截然不同。不過在正式場合和書面用語,還是以“陛下”、“皇上”稱之。

謝雉身爲真傳宗的傳人,對於許多密辛知之甚詳,不由眯眼望去,目光最終落在沙盤的帝京城位置,此時的帝京城中有幾個巨大的光點重疊在一起,光芒幾乎遮掩了半個帝京城。

楊呂輕聲解釋道:“一個光點就是一位長生之人,如今的帝京城倒真是‘臥虎藏龍’。”

謝雉冷哼一聲,說道:“楊公公,快些開啓大陣。”

楊呂點點頭,一抖大紅袍袖,從袖口中依次飛出六枚印璽。

正所謂天子六璽,分別是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皆是玉螭虎紐,以武都紫泥封之。

六璽功用各不相同,凡封諸王公侯及百官用皇帝行璽,凡賜諸王公侯及百官書旨用皇帝之璽,凡興兵征戰用皇帝信璽,徵召大臣用天子行璽,策拜外國事務用天子之璽,事天地鬼神用天子信璽。

大魏武德十一年,穆宗皇帝駕崩於西苑的煙波殿中,當時太子年僅十歲,註定難以執掌朝局,故而穆宗皇帝遺命以內閣首輔張肅卿爲首的四位內閣大學士爲顧命四大臣,輔佐幼主,同時爲了制衡顧命四大臣,穆宗皇帝又命司禮監和印綬監將天子六璽交予皇后謝雉掌管,一應詔命聖旨,必須有玉璽加蓋,方能生效。

其實這六枚印璽不僅僅是象徵着權柄,也是開啓大陣的關鍵鑰匙。當年穆宗皇帝是把大陣交給了謝雉,讓儒門深以爲憾。

楊呂一揮袍袖,六枚玉璽分別落於沙盤上的崑崙、南山、中嶽、五行山、帝京、渤海府位置。

單純以權柄而論,自然是皇帝信璽爲重,幾乎是天下間權柄最重的物事,無論兵部也好,還是大都督府也罷,只要涉及徵調兵事,都需要蓋上此方大印。

不過以蘊含氣運而言,卻是以敬天祭天所用的天子信璽爲最。世宗皇帝一意玄修,滿朝文武爲了迎合皇帝,每每有所謂祥瑞現世,便要齊上賀表,而貴爲羣臣百官之首的首輔閣揆,還要撰寫青詞。以紫金鉢盂盛放硃砂,加上票擬所用的“樞筆”,在各種珍貴樹葉秘製的青紙上,用最頂尖的館閣體寫下鮮紅的祭天駢文。待到青詞寫好,焚祭上蒼之前,便要在青詞上蓋上天子信璽,以示人間天子之誠意。

故而皇帝信璽落於帝京位置,天子信璽落於崑崙位置。

隨着六枚玉璽依次落下,三大龍脈之一的北龍被點亮,大放光芒。

與之同時,一圈巨大的無形漣漪以三大殿爲中心向外浩浩蕩蕩擴散開來。

皇城之中,普通人之人一無所覺,中三境之人只是感覺周圍的靈氣濃郁了許多,歸真境宗師已經隱隱察覺到不對,可到底哪裡不對,又說不上來。天人境大宗師可以清晰感覺到,自己彷彿身陷沼澤之中,又似是身在水中,大受限制。

至於長生之人,則是如負重山,便是騰空飛掠,也難以做到。

第三十一章 拉攏第一百二十三章 風雷之變第十九章 小兒女第四十一章 坐地分贓第七十九章 血神經第十七章 二王敗退第二十一章 道高一尺第一百九十四章 駐世百年第一百零一章 聖地第二百三十章 隱士密會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如師第二十四章 百步飛劍第五十四章 所向披靡第二十二章 青陽五鹿第一百九十六章 下策第三十六章 調素琴第一百八十四章 五行借勢第十五章 又見太平第一百零一十五章 兩位明官第二十五章 七寶菩提第一百一十章 閉關守關第二百二十三章 舊事重提第一百五十五章 平亂登山第二十九章 人無再少年第一百七十八章 身後之事第三十章 一波又起第一百八十三章 百媚娘第三十二章 撥雲見月第二百零八章 龍希勝第十章 司徒玄策第一百四十五章 五雷招來第一百一十章 江湖清濁第一百七十八章 身後之事第一百九十四章 江湖無新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老李大李和小李第一百零三章 姑侄二人第六十二章 落花時節又逢君第十六章 觀雪有感第七十二章 過去今朝第一百六十四章 推斷第一百六十九章 虎禪師第九十四章 一劍第一百六十五章 禍之所伏第六十二章 狹路相逢第二百二十五章 初戰第一百九十九章 極天王第二百零一章 勝負已分第一百七十九章 先生姓徐第一百二十四章 故事第一百九十章 付之一炬第一百五十章 金陵錢家第一百七十章 雨後來客第一百章 嚴夫人第一百一十二章 守望明月第一百三十七章 聞鼙鼓第十四章 六字光明咒第二十三章 衆家之長第九十章 未死之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山呼海嘯第一百八十章 念念不忘第一百零九章 雷災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三不四第一百八十三章 湖上簫聲第一百二十四章 家國大義第二十四章 方便法門第八十四章 青丘山洞天第二百二十一章 又何苦第一百六十八章 落花臺第一六十四章 談和第一百六十六章 夫妻第六章 橫刀攔路第四十九章 二十里橋第一百一十章 渡劫第二百五十章 貴人第三十二章 家傳劍法第二十二章 青陽五鹿第一章 玉蓉第六十四章 另有所圖第一百三十八章 亂麻第九十章 暗流第五十六章 太清山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軍趕到第四十二章 神境通第一百三十七章 水火併用第六十章 偷天第一六十五章 名利第一百一十一章 兩劍足矣第三十章 清平會第一百一十九章 三嫂六叔第一百一十八章 紫府白絹第一百三十章 搶人第三十八章 人若無心第三十五章 散功重來第八十四章 過手如登山第二十二章 上清宮中第一五十五章 收網第二百二十五章 應約而至第七十五章 新汗第二十章 半個岳母第二百章零三章 陸雁冰
第三十一章 拉攏第一百二十三章 風雷之變第十九章 小兒女第四十一章 坐地分贓第七十九章 血神經第十七章 二王敗退第二十一章 道高一尺第一百九十四章 駐世百年第一百零一章 聖地第二百三十章 隱士密會第一百四十二章 李如師第二十四章 百步飛劍第五十四章 所向披靡第二十二章 青陽五鹿第一百九十六章 下策第三十六章 調素琴第一百八十四章 五行借勢第十五章 又見太平第一百零一十五章 兩位明官第二十五章 七寶菩提第一百一十章 閉關守關第二百二十三章 舊事重提第一百五十五章 平亂登山第二十九章 人無再少年第一百七十八章 身後之事第三十章 一波又起第一百八十三章 百媚娘第三十二章 撥雲見月第二百零八章 龍希勝第十章 司徒玄策第一百四十五章 五雷招來第一百一十章 江湖清濁第一百七十八章 身後之事第一百九十四章 江湖無新事第一百二十五章 老李大李和小李第一百零三章 姑侄二人第六十二章 落花時節又逢君第十六章 觀雪有感第七十二章 過去今朝第一百六十四章 推斷第一百六十九章 虎禪師第九十四章 一劍第一百六十五章 禍之所伏第六十二章 狹路相逢第二百二十五章 初戰第一百九十九章 極天王第二百零一章 勝負已分第一百七十九章 先生姓徐第一百二十四章 故事第一百九十章 付之一炬第一百五十章 金陵錢家第一百七十章 雨後來客第一百章 嚴夫人第一百一十二章 守望明月第一百三十七章 聞鼙鼓第十四章 六字光明咒第二十三章 衆家之長第九十章 未死之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山呼海嘯第一百八十章 念念不忘第一百零九章 雷災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三不四第一百八十三章 湖上簫聲第一百二十四章 家國大義第二十四章 方便法門第八十四章 青丘山洞天第二百二十一章 又何苦第一百六十八章 落花臺第一六十四章 談和第一百六十六章 夫妻第六章 橫刀攔路第四十九章 二十里橋第一百一十章 渡劫第二百五十章 貴人第三十二章 家傳劍法第二十二章 青陽五鹿第一章 玉蓉第六十四章 另有所圖第一百三十八章 亂麻第九十章 暗流第五十六章 太清山第一百四十二章 援軍趕到第四十二章 神境通第一百三十七章 水火併用第六十章 偷天第一六十五章 名利第一百一十一章 兩劍足矣第三十章 清平會第一百一十九章 三嫂六叔第一百一十八章 紫府白絹第一百三十章 搶人第三十八章 人若無心第三十五章 散功重來第八十四章 過手如登山第二十二章 上清宮中第一五十五章 收網第二百二十五章 應約而至第七十五章 新汗第二十章 半個岳母第二百章零三章 陸雁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