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備戰

德意志第二帝國近似瘋狂的建造主力艦,受到刺激的不僅僅是英國皇家海軍,還有英國國會議員。

受英德海軍軍備協議影響,在一九零七年,英國國會只批准了建造一艘主力艦,即“海王”號。結果到一九零七年底,得知德意志第二帝國以法俄威脅爲由,單方面破壞了英德海軍協議,把造艦規模提高了百分之五十,英國國會議員惱羞成怒,僅在一九零八年的預算中就批准了八艘主力艦。

只是,在建造何種主力艦的問題上,英國皇家海軍內部存在嚴重分歧。

保守派堅持以戰列艦爲主,即在建造四艘“白羊座”級的基礎上,把四艘“喬治五世”級的建造工作提前。可是以費希爾爲代表的改革派則認爲,沒有必要建造太多的戰列艦,應該增加戰列巡洋艦的建造數量,至少應該在八艘主力艦的份額中,分出四分之一來建造戰列巡洋艦。

最終,費希爾的主張得到了支持。

問題是,戰列巡洋艦的建造費用遠高於戰列艦,僅動力系統一項就比戰列艦高了百分之一百五十。

結果就是,國會撥款不足以在建造六艘戰列艦的基礎上建造兩艘戰列巡洋艦。

費希爾再厲害,也繞不過經費這一關。

事實上,搞到這個時候,英國也已精疲力盡,根本沒有足夠的財力使皇家海軍維持“兩強標準”。

要知道,海軍實力僅次於英國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與美國,而這兩個新興工業國家都處於上升階段,經濟實力均超過了英國,財政收入也比英國理想得多。雖然英國不用在陸軍建設上花太多的力氣,而德意志第二帝國首先得保證一支強大的陸軍,然後纔是把多餘的財力用來建設海軍,但是英國的經濟狀況,根本不可能維持一支規模超過德美之和的世界第一艦隊。

沒有錢,就別想建造戰艦。

所幸的是,英國有廣闊的海外殖民地,還有幾個較爲發達的自治領地,比如澳大利亞與新西蘭。

搞到最後,英國佬終於找到了解決之道。

一九零八年,在澳大利亞與新西蘭提出自願捐贈之後,英國皇家海軍敲定了最後的造艦規劃。

按照計劃,英國皇家海軍將追加建造兩艘“海王”級的改進型,即兩艘“巨人”級戰列艦,並且啓動“白羊座”級戰列艦的建造工作,費希爾要求得到的戰略巡洋艦中,第一艘由英國財政撥款,後兩艘則分別由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出資,這就是後來的三艘“不倦”級戰列巡洋艦。

也就是說,英國皇家海軍總共追加建造了九艘主力艦,而不是最初訂下的八艘。

雖然增加了一艘建造量,但是在澳大利亞與新西蘭出資的情況下,英國財政撥款總量並沒增加多少。

可以說,英國在海軍問題上絕不含糊。

只是,這僅僅是個開始。

隨着德意志第二帝國把造艦計劃整體提前兩年,以達到在一九一三年之前把建造的主力艦增加百分之五十的目的,英國皇家海軍立即採取了針鋒相對的行動,在落實了“白羊座”級與“不倦”級的建造工作之後,立即啓動了“喬治五世”級戰列艦與“獅”級戰列巡洋艦的設計與建造工作。

到這一步,英德海軍協議已經毫無意義了。

面對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不斷增強的威脅,英國皇家海軍提出了新的標準,即主力艦的規模要始終保持在對手的兩倍之上。

在英國佬看來,這是維持英國霸權地位的最低標準。

要知道,英國海軍除了保護本土之外,還要保護廣闊的海外殖民地,甚至得在地中海牽制意大利與奧匈帝國的艦隊。如此一來,就算英國艦隊的規模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兩倍,也無法在北海上獲得如此的優勢。按照費希爾的估計,在這個標準下,英國皇家海軍在北海的兵力優勢只有一點五倍。

可以說,這已經是最低標準了。

如果低於這個標準,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就有把握奪取北海制海權,把英國皇家海軍趕出北海。

對英國來說,這是不可接受的結果。

問題是,英國有這樣的財力嗎?

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正是馮承乾希望看到的結果。

到一九一零年,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軍費支出佔到了財政總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其中海軍軍費只佔軍費總支出的百分之二十。雖然德意志第二帝國沒有像印度那樣的殖民地,但是帝國的經濟狀況還算良好。同期,英國的軍費支出佔到了財政總支出的百分之三十六,其中海軍軍費佔軍費總支出的百分之八十。就算英德兩國的財政收入相當,英國皇家海軍花掉的錢都是帝國海軍的四點五倍,而皇家海軍的規模還不到帝國海軍的二點五倍。可見,英國皇家海軍的效費比並不高。

照此情況發展下去,在一九一五年之後,英國政府隨時都有可能破產。

德意志第二帝國呢?

就首相比洛提交的報告,至少要到一九二零年,帝國財政纔會出現困難,因此帝國仍然有財力支持海軍軍備競賽。

由此可見,真要繼續比拼建造戰艦,最先倒下的肯定不是德意志第二帝國。

顯然,英國肯定會設法避免財政破產,而最好的辦法就是在破產之前發動一場足以抵消所有債務的戰爭。

只是,這場戰爭會在什麼時候爆發,馮承乾就不大清楚了。

雖然在他的主導下,德意志第二帝國的造艦行動整體提前了兩年,但是英國皇家海軍的造艦行動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由此導致了兩個結果,一是英國的財政並沒有因爲大規模建造戰艦而提前惡化,二是英德的艦隊規模將在一九一四年、而不是一九一六年達到平衡,而這兩個結果所產生的影響又恰好相反。

說得簡單一些,第一個影響可以讓英國當局適當延緩發動戰爭的時機,特別是對英國的政治家來說,只要財政還能支持,那麼繼續進行海軍軍備競賽是削弱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有效辦法之一。原因很簡單,德意志第二帝國在大規模擴充海軍的同時,將不可避免的削減陸軍開支。德意志第二帝國不是英國,不可能靠海軍打天下。帝國海軍的根基,正是強大的帝國陸軍。第二個影響,則會迫使英國當局提前發動戰爭,特別是對英國海軍將領來說,如果優勢當然無寸,就算財政沒有破產,英國皇家海軍也不可能在真刀實槍的戰鬥中,擊敗更加強大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也許德意志第二帝國會因此在歐陸失去優勢,但是在海洋上戰敗的英國也將失去世界霸主的寶座。說得簡單一些,就算打敗了德意志第二帝國,也會有其他列強取代英國。

在這兩個因素的影響下,局勢就變得非常難以預測了。

事實上,這也正是一九一零年前後,英德關係的直接寫照。

雖然發展迅速,但是德意志第二帝國還沒有強大到可以挑戰、並且戰勝以英國爲首的傳統強國的地步。同樣的,就算英國已經起了戒心,把德意志第二帝國當成威脅最大的潛在對手,卻沒有足夠的把握在確保自身利益不受嚴重損害的情況下戰勝、並且徹底消除德意志第二帝國構成的威脅。

那麼,帝國需要主動一點嗎?

馮承乾非常清楚,如果讓英法俄主動發起戰爭,帝國戰敗的可能性將非常大。可是帝國主動發起戰爭,至少在一九一零年,也幾乎沒有勝算。根據馮承乾掌握的情況,就算再過兩三年,打贏的把握也不大。

關鍵不在帝國海軍,而是在帝國陸軍。

到一九一零年底,施利芬已經制訂出了詳細的“攻法方案”,與馮承乾熟知的“施利芬計劃”基本上如出一轍,只是在細節上存在一些差別,比如提高了對東線的重視程度,計劃用一個半集團軍、而不是一個集團軍守住東線,然後把兵力集中到西線,借道荷蘭,再經比利時攻入法國,以大回旋的方式攻擊法軍側翼,繞過法德邊境線上的防線,最終目的是在開戰兩個月之內攻佔巴黎。爲此,德軍要在西線集結一百八十個師,分成八個集團軍,其中六個主力集團軍全部執行大回旋攻擊任務,只有兩個實力較弱的集團軍守衛邊境線,特別是阿爾薩斯與洛林兩地。

問題是,當時德軍擁有的,也僅僅只是這份總體作戰計劃。

要想順利實施該計劃,還有很多事要做,比如把常備軍擴充到八十個師、建立一支擁有一百二十個師的預備隊,完善現有的預備役與戰爭動員制度,在帝國全境、特別是西部地區擴充鐵路網的運輸能力,在戰區附近建立物資儲備基地,在外交上聯合奧匈帝國與意大利等潛在盟國等等。

可惜的是,到一九一零年,這些準備工作沒有一樣到位。

當時,算得上是比較到位的,就只有馮承乾提出的國家戰略儲備機制了。到一九一零年底,僅有海軍部負責囤積的物資就完成了規定量的百分之八十,其中石油已經達到了馮承乾規定的百分之百。

顯然,拖後腿的是帝國陸軍。

到了一九一一年,一場在馮承乾預料之中的危機,把帝國推到了戰爭的邊緣。

;

第112章 多米懦骨牌第278章 勢均力敵第80章 全速北上第160章 營救行動第155章 得手第299章 虛幻的優勢第34章 厲害關係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613章 反差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90章 力挽狂瀾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130章 開打第22章 赴死之地第419章 矛盾第150章 爭分奪秒第54章 責任與機會第238章 錯失良機第548章 獨木難支第174章 射殺失手第108章 一網打盡第94章 混血兒第3章 工業時代第112章 多米懦骨牌第581章 印象第529章 東進通道第38章 戰略目標第185章 點撥第200章 大都市第361章 強行出征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27章 冷眼旁觀第358章 雪中送炭第110章 關鍵時刻第179章 突擊第162章 機會第252章 各有所獲第185章 點撥第481章 討價還價第137章 火急火燎第201章 有得有失第236章 扛鼎之作第111章 戰略失誤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492章 多用途第51章 正面交戰第205章 戰爭需求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27章 底牌第180章 成功抓捕第291章 將錯就錯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362章 倉促上陣第548章 獨木難支第477章 再接再厲第90章 青出於藍第373章 決戰在即第36章 狼子野心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350章 俄國的結局第88章 避戰與主戰第109章 最後時刻第234章 強大的外表第42章 低調行事第170章 軍備談判第6章 坐收漁利第582章 立場第133章 不期而遇第4章 風起雲涌第114章 小道消息第51章 中立第601章 威脅第17章 戰略大師第398章 偷襲第68章 不放棄第410章 引狼入室第30章 始作俑者第230章 進軍印度洋第37章 看熱鬧第76章 將星登場第10章 利益同盟第86章 隱患第135章 租借第339章 空間換時間第258章 尼米茲猜想第350章 俄國的結局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428章 大兵壓境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178章 參謀的戰爭第77章 胸有成竹第138章 讓步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303章 水下利器第86章 隱患第53章 倒計時第413章 出征第356章 艦隊迴歸第41章 如釋重負第208章 石油危機
第112章 多米懦骨牌第278章 勢均力敵第80章 全速北上第160章 營救行動第155章 得手第299章 虛幻的優勢第34章 厲害關係第237章 獨樹一幟第613章 反差第594章 政治體制第90章 力挽狂瀾第574章 豁然明朗第130章 開打第22章 赴死之地第419章 矛盾第150章 爭分奪秒第54章 責任與機會第238章 錯失良機第548章 獨木難支第174章 射殺失手第108章 一網打盡第94章 混血兒第3章 工業時代第112章 多米懦骨牌第581章 印象第529章 東進通道第38章 戰略目標第185章 點撥第200章 大都市第361章 強行出征第371章 等待時機第27章 冷眼旁觀第358章 雪中送炭第110章 關鍵時刻第179章 突擊第162章 機會第252章 各有所獲第185章 點撥第481章 討價還價第137章 火急火燎第201章 有得有失第236章 扛鼎之作第111章 戰略失誤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492章 多用途第51章 正面交戰第205章 戰爭需求第365章 急功近利第27章 底牌第180章 成功抓捕第291章 將錯就錯第270章 載譽而歸第362章 倉促上陣第548章 獨木難支第477章 再接再厲第90章 青出於藍第373章 決戰在即第36章 狼子野心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350章 俄國的結局第88章 避戰與主戰第109章 最後時刻第234章 強大的外表第42章 低調行事第170章 軍備談判第6章 坐收漁利第582章 立場第133章 不期而遇第4章 風起雲涌第114章 小道消息第51章 中立第601章 威脅第17章 戰略大師第398章 偷襲第68章 不放棄第410章 引狼入室第30章 始作俑者第230章 進軍印度洋第37章 看熱鬧第76章 將星登場第10章 利益同盟第86章 隱患第135章 租借第339章 空間換時間第258章 尼米茲猜想第350章 俄國的結局第472章 海上鷹眼第428章 大兵壓境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178章 參謀的戰爭第77章 胸有成竹第138章 讓步第490章 飛蛾撲火第303章 水下利器第86章 隱患第53章 倒計時第413章 出征第356章 艦隊迴歸第41章 如釋重負第208章 石油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