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

第104章 拉了一坨大的

天子啓新元二年,秋八月十四,楚都彭城。

在位於彭城南側的楚王宮內,吳王劉濞、楚王劉戊二人身着甲冑,此刻卻是各自看着手中的簡書,臉色都有些難看。

“淮南,當真愚不可及!”

畢竟稍年輕些,沉不住氣——只短暫的嘗試之後,楚王劉戊便放棄壓住怒火的打算,將手中簡書重重往地上砸去。

“那張釋之是什麼人?”

“——先帝朝的廷尉卿!”

“要不是曾惡了尚爲儲君時的長安天子,怕是早就位列三公了!!”

“這劉安小兒,居然連張釋之的話都能聽信?”

越說越氣,楚王劉戊只煩躁的起身,將先前砸在地上的竹簡撿起,又雙手重重砸下;

還是不解氣,便再怒氣衝衝的使勁踩了踩。

現當下,關東各諸侯藩王中,明牌造反的,自是以吳楚爲先;

趙王劉遂也已經舉兵,只是還要等等匈奴人的消息在行動。

除去吳、楚、趙,剩下的,便是看淮南系、齊系作何反應。

劉戊原本以爲,對於殺害了淮南厲王劉長的長安天子一脈,淮南系必定會懷恨在心!

就算衡山國遭了災,無力舉兵,淮南、廬江兩國也總該興兵,以向長安天子報殺父之仇?

結果可倒好——淮南系的老大哥:淮南王劉安,開局就拉了一坨大的。

說是去年,被長安天子貶爲淮南國相,逐出長安中樞的故廷尉張釋之,在得知淮南王劉安打算舉兵,與吳楚聯軍匯合之後,當即找上了劉安。

張釋之對劉安說:大王如果要發兵響應吳王,那就讓我來做統帥吧;

畢竟大王沒帶過兵,臣好歹還曾履任軍中,又是淮南的國相,指揮軍隊也會方便一些。

按照正常人的思維,知道張釋之曾經在長安擔任九卿,又剛來淮南國不到一年;

就算不直接拒絕,作爲淮南王的劉安,在這種關乎身家性命的大事上,總得再試探試探張釋之?

結果可倒好——見張釋之願意做自己的統帥,淮南王劉安當即連蹦帶跳的奉上兵權,並激動的表示:有相國這樣的名臣做統帥,我大事可成矣!

然後~

劉安便不出意外的,被得掌淮南兵權的國相張釋之給軟禁了……

當下,張釋之正緊鑼密鼓的佈置防線,擺明一副‘此路不通,吳王、楚王請繞道’的架勢;

此刻正被楚王劉戊踩在腳下的簡書,便是張釋之送來的‘勸降書’。

——楚王啊~

——歇了吧~

——淮南系三王,是不會舉兵的~

也確如張釋之所言:作爲淮南系的頭,淮南王劉安已經失了兵權,整個淮南國,此時都已經由國相張釋之掌控;

衡山國又在即將秋收的關頭遭了雨雹天災,此刻正鬧着饑荒。

就算沒遭災,衡山王劉勃也大概率會和張釋之一樣,堅壁清野,擺出阻攔吳楚聯軍的陣仗,根本不可能和吳、楚同流合污。

二哥忙着應對饑荒,大哥又被國相軟禁,淮南系三王中最年幼的廬江王劉賜,縱是有心舉兵相應,也只得躊躇不前。

就此,原本被楚王劉戊寄予厚望的淮南系,在叛亂剛爆發第十日,便宣告全軍覆沒……

“齊系也好不到哪裡去。”

相較於楚王劉戊的無能狂怒,吳王劉濞相對冷靜一些。

但也僅限於沒有跳腳而已。

滿臉陰沉的擡起手,將手中簡書遞上前,嘴上也不忘說到:“除去我們本就不抱希望的城陽王,齊系其餘六王,原本都已經說好要舉兵響應。”

“可當下,只有濟南、淄川、膠西、膠東四王舉兵。”

“——濟北王劉志,也和那愚蠢的淮南一樣,被自己的郎中令給卸了兵權。”

“更要命的,是那齊王劉將閭……”

說到劉將閭,饒是吳王劉濞城府極深,也難免一陣胸膛起伏,鼻息粗重起來。

至於楚王劉戊,只接過簡書大致掃了一眼,便再度嘶吼、咆哮起來。

“齊王鼠輩,安敢揹我?!”

啪!

不出意外的,簡書再次被楚王劉戊砸在地上,又跳上去一陣猛踩……

“不妙啊……”

“不妙……”

對於楚王劉戊的無能狂怒,劉濞全當沒看見,只滿臉凝重的回過身,走到那面高高掛起的堪輿前。

堪輿之上,是漢家整個關東地區。

——西起樑都:睢陽,東至東海;

——北起邊牆,南至五嶺。

此刻,吳王劉濞的目光,便直勾勾釘在了齊國,以及城陽國的位置上。

“原本只是城陽拒絕舉兵,就算放任不管,也沒什麼大不了。”

“但眼下,那齊賊也背了水;”

“有齊國、城陽國攔着,膠西、膠東兩國的兵馬,可就要被堵着過不來了……”

從此刻,掛在吳王劉濞身前的巨大堪輿上,便不難發現:漢家的齊地,大致位於後世的山東一帶。

至於膠東、膠西二國,則位於後世的山東半島,或者說是‘膠東半島’之上。

既是半島,便自是三面臨海,只有一面——西面與中原大地接壤。

而膠東半島與中原接壤的部分,便分別由如今的齊國、城陽國所阻隔。

要想從膠東半島踏入中原,只有兩個選擇:要麼橫穿城陽國,要麼借道齊國。

早先,齊系七王中,有六人都答應了吳王劉濞:只要吳楚舉兵,我們便立刻響應!

至於齊系最弱小的城陽王,成爲了齊系唯一忠於長安的忠臣,劉濞也大致明白齊系‘留個火種,以防萬一’的打算,便也沒太當回事。

但膠東、膠西二國會被堵在膠東半島上,劉濞卻是想都沒想過。

——就算城陽過不去,不也還有齊國嘛!

從齊國出半島,順便與齊軍合兵,再一起西進不就好了?

現在可倒好:齊王劉將閭,不知道出於什麼原因,反悔了,不玩兒了。

反悔也就罷了——好歹把膠東半島的膠東、膠西兩國兵馬,從齊國放出半島也行啊?

但劉將閭卻擺出一副誓死效忠長安的架勢,直接把齊國東、西兩側都給封鎖!

這就導致齊國以東,膠西、膠東二國雖舉了兵,卻被困在了膠東半島上,根本就無法將軍隊開入中原;

位於齊國以西的濟南、淄川二國,也礙於齊國反水,而不敢把後背丟給大哥劉將閭,只能派兵到邊境線,和齊國軍隊對峙。

如此一來,原本‘齊系七王,反者有六’的樂觀局面,因齊王劉將閭的反水而頓生劇變!

——城陽早就表示要做忠臣,如今齊王劉將閭也反水;

膠西、膠東因此被堵在半島上,不得不向西攻打齊國;

濟南、淄川二國不敢把後背交給齊國,也只得向東進攻齊國,試圖與膠西、膠東合力,四國自東、西兩兩夾擊,看能不能把齊國打下來,或是逼齊王劉將閭舉兵。

再加上那個親自去修城牆,導致被郎中令捉拿,從而失了兵權的蠢貨濟北王……

還沒開打呢,齊系七王,這就已經出了一個忠臣(城陽),一個囚徒(濟北);

剩下五個,則都在齊國東、西兩側國境線,恨不能打出狗腦子……

“豎子匹夫……”

“不相與謀!!!”

縱是養氣功夫如何了得,吳王劉濞也終是再也壓制不住怒火,在面前堪輿之上猛地砸下一拳!

只那堪輿本就是懸掛着的,堪輿後,並沒有牆面或者其他的支撐。

劉濞這一拳下去,那一塊代表着齊地的部分,便當即被轟出了一個黑乎乎的洞。

也恰恰是在看到這個被自己砸出的洞之後,吳王劉濞,也終於下定了決心。

“不能再拖了!”

“齊系、淮南系都指望不上,趙王又非要等匈奴人有了動靜再動手!”

“趙王可以等匈奴人,我們或許也可以等。”

“——但長安朝堂,可不會等我吳、楚、趙三國合兵,再配合着關外的匈奴人,向西挺進睢陽。”

“再等下去,等關中組織起軍隊,我們的大軍,恐怕就無法送到睢陽城下了。”

作爲曾跟在太祖高皇帝身邊,身處長安中央陣營,領兵攻打關東叛亂諸侯的老宗親,吳王劉濞對長安中央的調動能力,可謂是清楚的不能更清楚。

——早在太祖皇帝之時,關中就能在丞相府一紙政令下,迅速組織起數以十萬計的軍隊!

當年,太祖高皇帝於彭城戰敗,被霸王項羽率領三萬鐵騎,從楚都彭城一路殺到滎陽時,更是葬送了足足五十六萬大軍!

一路上,太祖高皇帝倉皇逃命,更是急的直把孝惠皇帝、魯元公主姐弟往車下踢!

之後又跑去找大舅哥呂澤,以‘敕封王太子’換得舅哥手裡的兵權,才得以順利返回滎陽。 而後呢?

一場彭城大敗,太祖皇帝丟了足足五十六萬大軍!

結果不到半年的功夫,蕭何蕭相國便又從關中,召集了近二十萬人的軍隊,以供太祖皇帝繼續與霸王對峙!

而這,都還只是五十多年前,秦末戰火未熄、天下紛亂多年,民居十室九空,百姓多半逃進深山老林避難的時代,長安所能具備的組織調動能力。

現在呢?

經過五十多年——尤其是先帝那二十多年的休養生息,關中現在有多少人?

長安丞相府,又有怎樣的組織調動能力?

就算沒能掌握準確數據,吳王劉濞也能估摸個大概;

——在既不影響百姓耕作,也不影響官府正常運轉,以及郡縣地方治安狀況的前提下,長安中央便能從關中,無壓力抽調出至少三十萬兵力!

這三十萬,還只是‘無壓力’抽調;

若是狠得下心,願意犧牲一部分地區的治安狀況,又或是一定程度上犧牲百姓的耕作,乃至邊牆某個區域的防務……

“如果像寡人這般,盡發關中可戰之男丁……”

“關中民百萬戶,長安朝堂,怕是能抽調出一支百萬之衆的大軍,亦未可知……”

在後世人,甚至後世的許多朝代看來,這或許都有些過於理想化。

百萬戶民,抽百萬口丁?

一戶抽一丁?

就算能湊夠百萬大軍,也頂多是一羣拿着鎬頭,甚至直接就是揮舞木叉的農夫大軍、烏合之衆吧?

但吳王劉濞很清楚:在如今漢室,一戶抽一丁,絕對不會影響軍隊的戰鬥力!

因爲早在開國之時,太祖高皇帝便定下規矩:士不教,不得徵。

自有漢以來,漢家男子從十四歲開始,便都要在每年冬天的農閒,參加由當地縣衙組織的、爲期一個月的冬訓,以磨練軍事技巧。

如此三年,經歷過三次冬訓,也達到漢家(曾經)的始傅年紀:十七歲,並具備基本的戰鬥素養之後,緊接着便是兵役。

——和後世的泡菜國一樣,如今漢家,也同樣實行全民服兵役制度。

在經歷過三次,每次各爲期一個月的冬訓之後,漢家的男子無一例外,都要履行兩年的兵役義務。

一年衛戍北方邊牆,一年駐守郡縣地方。

在這樣的制度下,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漢家,凡是年紀在二十三四以上的男子,只要拿起一把劍、背起一柄弓,便都是可以直接上戰場的兵!

而這樣拿起鋤頭可耕地,抓起刀劍可殺敵的男丁,漢家的百姓、農戶,大都不止是‘每家有一個’——有相當一部分,是每家有兩個,甚至三個……

“楚王的兵馬,已經召集到彭城了吧?”

想到這裡,吳王劉濞甚至:接下來的每一分、每一秒,都絕對不能耽誤!

必須抓緊時間,儘快把吳楚聯軍主力送到睢陽城下,以圖決戰!

聽聞此言,仍處於狂躁狀態中的楚王劉戊,卻是沒由來的一陣汗顏。

“額…大致召集起來了;”

“也還有幾萬人馬,還在趕來彭城的路上……”

“——不等了!”

“——不能再等了!”

只見吳王劉濞猛地一擡手,不等楚王劉戊話音落下,便不容置疑的拍了板。

“我從吳地帶來的軍隊,大致有三十萬。”

“楚王能湊夠二十萬?”

聞言,楚王劉戊只遲疑的舉起一根手指:“當有十……”

“——十萬也夠了!”

“——即刻起營,不日開拔!”

嘴上雖是這麼說,但吳王劉濞暗地裡,卻是一陣牙疼。

當今漢室,以背靠長安朝堂的樑國,爲關東最強藩。

如果不算合體時很強大,分身時6+1小於1的齊系,那漢家僅次於樑國的第二強藩,便是劉戊的楚國。

——不是劉濞的吳國,而是劉戊的楚國!

無論是人口還是領土,劉戊的楚國,都比劉濞的吳國強上至少三成!

結果劉濞搜刮了全部家底,盡發吳國可戰之兵,湊出了這三十來萬大軍;

而劉戊坐擁楚地三郡三十六城,不說發個四十來萬,也總該和劉濞不相上下,湊夠個三十萬?

“十萬……”

“都到了一決生死的時候,還在藏那點家底!”

“且看日後功敗垂成,長安的天子,可還能放你楚王劉戊,再回楚地稱孤道寡!”

暗啐一陣,劉濞面上卻絲毫沒有顯露,只交代劉戊‘即刻準備大軍開拔’,便離開了劉戊的楚王宮。

——劉濞帶來的大軍,於彭城外紮營。

劉濞,要和麾下的將軍們,好生商議一番。

·

·

·

“大王!”

“末將請纓,領兵五萬,逆江淮而上,收淮南系、長沙國!”

“再向西繞道,叩武關,與大王相會關中!”

在劉濞大致介紹過情況——齊系忙着窩裡鬥,淮南系也指望不上之後,劉濞剛任命的老將,如今的吳國大將軍田祿伯站出身來,主動請纓。

只是開口一番話,卻惹得帳內衆吳將,面上一陣風雲變幻起來。

——領兵五萬,便能把淮南系三王,還有長沙國打下來?

稍一思量,衆人便都得出結論:大概率能行。

田祿伯是老將,而且是從太祖高皇帝時起,就一直跟在吳王劉濞身邊的元從。

五萬兵馬,打下淮南系三王,再打下長沙,而後從武關近逼關中——田祿伯有這個本事。

但問題的關鍵在於……

“當年,太祖高皇帝和霸王項羽相約:先入關中者爲王。”

“彼時,項羽率軍死磕函谷,久攻不下;反是太祖高皇帝逆江淮而上,繞道武關,先入關中而兵臨咸陽,搶先受了三世子嬰的降書啊……”

一時間,衆人看向田祿伯的目光,都不由有些古怪了起來。

更是有沉不住氣的年輕人,直接開口質問田祿伯:“大將軍是想在來日,讓大王也在長安城外,給將軍設下一場鴻門宴嗎?!”

此言一出,田祿伯頓時面色漲紅起來,怒目圓睜,惡狠狠瞪向開口那人。

“豎子安敢血口噴人!”

“我對大王的忠心,早自太祖高皇帝時起……”

“——好了好了~”

見帳內衆將一言不合便要爭吵起來,吳王劉濞也適時開口,止住了這場即將爆發的爭執。

先是微微瞪了那開口的小將一眼,而後,又面帶溫和的安撫起吳國大將軍:田祿伯。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既然已經認命公爲大將軍,寡人對大將軍,便不會有所猜疑。”

如是安撫着,劉濞也不由將話頭稍一轉:“只不過~”

“唉……”

“齊系、淮南系接連出了岔子;”

“北邊的趙王,又非得等匈奴人先動,才願意自邯鄲舉兵。”

“——我吳楚聯軍,滿共就這四十萬不到的兵馬,卻要去死磕樑王劉武的國都睢陽!”

“難啊~”

“若是再分兵五萬,怕是都等不到大將軍兵臨武關、震叩關中的那一天,我吳楚聯軍,便要潰散於睢陽城下……”

今天第二更。

半夜有一更還賬,明天有事的看官老爺不用苦等,睡醒再看。

(本章完)

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40章 賺錢賺錢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42章 啊這?啊???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77章 我乏了第98章 陛下口諭!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50章 有樣學樣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92章 出師不利第35章 漢少府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24章 真打呀?!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8章 命可真好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沒寫完第61章 陛下!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21章 殫精竭慮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39章 降維打擊?第39章 降維打擊?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21章 殫精竭慮第108章 誓師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8章 命可真好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婚假第84章 上架感言調的一手好作息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77章 我乏了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52章 瓷器成第24章 真打呀?!第79章 雛鳳初鳴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5章 登門賠禮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46章 莢錢第6章 困獸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調的一手好作息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152章 博望苑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78章 狗,不嫌家貧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13章 家宴第44章 長安侯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
第119章 淮泗即下,社稷定矣!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40章 賺錢賺錢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76章 孫兒,冤枉啊!第142章 啊這?啊???第174章 周亞夫,你不高興啊?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16章 私人訂製版陷阱第157章 區區中郎將而已第77章 我乏了第98章 陛下口諭!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50章 有樣學樣第56章 母親啊母親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1章 瞎眼老寡婦第127章 父死子繼,可歌可泣第92章 出師不利第35章 漢少府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24章 真打呀?!第89章 閹庶安敢欺我?第8章 命可真好第42章 好你個申屠嘉沒寫完第61章 陛下!第146章 你當我弟沒哥哥?第139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21章 殫精竭慮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39章 降維打擊?第39章 降維打擊?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151章 該打就打!第21章 殫精竭慮第108章 誓師第180章 田叔好膽!第156章 太后不敢第171章 老劉家的男人啊第45章 申屠嘉:當年還是太年輕第100章 少府自己選第8章 命可真好第178章 爲子孫後世計第90章 皇長子媽媽課堂開課啦第95章 盛名之下,斷無虛士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婚假第84章 上架感言調的一手好作息第143章 又來一個摳門兒的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91章 最大最大的功臣第74章 怪不得皇長子第77章 我乏了第75章 皇祖母,會如何抉擇呢?第144章 親兄弟,明算賬第29章 有人哭,就有人死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52章 瓷器成第24章 真打呀?!第79章 雛鳳初鳴第33章 父皇教的好啊第102章 想做太子?第148章 去哄哄我漢家的‘東帝’第155章 這一次,是皇帝錯了第117章 寡人是在頒王詔!第5章 登門賠禮第128章 蓋棺定論第46章 莢錢第6章 困獸第181章 勞煩臨江王!第11章 故安侯留步第173章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第103章 父皇,不妨拭目以待第101章 即刻拿下!第113章 李校尉,是要譁變嗎?調的一手好作息第63章 伴君如伴虎第175章 申屠嘉:不要讓太子失望!第152章 博望苑第125章 矯枉,不可不過正!第78章 狗,不嫌家貧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97章 父皇,纔是漢家的天第94章 這不搞人心態嗎這?第165章 人各有命第71章 父皇,糊塗了!第66章 帝王的本能第57章 楚王有病吧?第124章 太祖劉邦,好慘一男的第12章 榮,言盡於此第163章 哪兒都有你館陶主!第7章 此事,急不得第13章 家宴第44章 長安侯第126章 公子,能否把握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