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滿架刀

北涼關外有那馬蹄聲,彷彿老雛之聲,綿延不絕,已經響徹二十年。

關內有些讀書聲,好似雛鳳清於老鳳聲。

這些讀書聲,來自一座座嶄新書院。

涼州城內又新創白馬書院,不同於之前青鹿洞書院皆位於山林勝地,這座書院建於涼州城鬧市,剛剛從京城致仕還鄉的理學宗師姚白峰擔任首任院主,不但清涼山王府賜書六千卷,北涼王徐鳳年更是親自賜匾,北涼道經略使李功德、新任涼州刺史陸東疆、幽州刺史黃岩皆有私人贈書之舉,一時間北涼達官顯貴和豪閥士族紛紛跟隨,無不以捐贈珍本給予白馬書院爲榮。

這讓白馬書院也完成一樁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就是在書院創建首日,藏書樓便達到萬卷之多,因此書院藏書樓也以萬卷命名。與此同時,姚白峰開創先河,在書院中增設聖賢堂,塑儒家張家聖人以及十哲三十六賢之像,同時姚白峰立碑撰文開宗明義,強調白馬書院入學士子當以傳道求仁爲重,故而並不傳授一般府學書院引以爲立身之本的科舉“制藝”之術,這與科舉利祿之學顯然背道而馳。除了姚白峰擔任院主之外,享譽江南的龍虎山白蓮先生白煜與舊任陵州刺史徐北枳同時出任副院主,青鹿洞書院山主黃裳等趕赴北涼紮根的中原大儒,也允諾會按時蒞臨白馬書院講學,甚至傳言那位當年率領數千士子赴涼的王祭酒,也答應會與上陰學宮聯繫,保證每年都會從號稱“天下讀書種子出處”的上陰學宮,引薦一位稷上先生入涼授業,一年爲期,年年不同。

如此一來,原本只接受八十人的白馬書院便被踏破門檻,不得不破格招收兩百餘人年輕士子,北涼本地和外鄉士子人數大致相當。本就是清流名士的涼州父母官陸東疆更是無比熱絡,將扶持白馬書院作爲上任之後的第一把火,對書院一切事宜大開方便之門,一副恨不得把書院講堂當做刺史府邸的架勢,三天兩頭就往白馬書院跑,更從陸家名下劃出六百畝良田以涼州官方名義賜予書院,這讓原本對陸氏一族頗有怨言的北涼官場頓時刮目相看,就連原本與陸家關係趨於疏離的副經略使宋洞明,也再次私下宴請這位曾經以書法直達天聽的陸擘窠。

初秋時分,涼州城內一駕馬車緩緩駛向鬧市,馬車很普通,也無扈騎跟隨,馬伕倒是個不像馬伕的中年男子,車簾子一直掀起一角,車廂內那人就那麼安靜望着着街上的畫面,走馬觀花一般。

有些店鋪換了招牌,有些攤子已經不見,有些酒樓還在賣那綠蟻酒,有些客棧子承父業了。

路經一間新開業大吉鋪子的時候,馬車緩緩停下,馬伕安靜等待主人的吩咐,不敢擅自開口,提醒那座書院衆人正在耐心等待他的到來。

提着簾子一角的年輕人看着那間店面,記得以前每次鮮衣怒馬返程的時候,都會去那裡買一大油紙包的醬牛肉,他也正是在那裡認識的呵呵姑娘,當時從未想過那間鋪子的舊主人便是黃三甲。

那時候呵呵姑娘的那隻古怪大貓,還活着。

記得當年也是在這附近,與東西姑娘久別重逢,也初次見到了那個一心想着要成佛燒出舍利子的南北小和尚,更有個爛陀山僧人非要他去西域,讓他與那位日後在襄樊城門口驚爲天人的白衣菩薩雙修,那會兒他還覺得是她老牛吃嫩草來着,她太不要臉,他也太吃虧,所以沒答應。後面有段時間只差沒有悔青腸子捶足頓胸來着了,不過如今想起這樁事,也無非是一笑而過了。不知爲何生出滿頭青絲的女菩薩,和當年遊歷江湖在水畔初見誤以爲是謫仙人的她,這些動人女子,等到真有近水樓臺的機會,反而沒了那份情愛心思,見時仍覺得好看,但卻不必擁有,不見時更不會掛念。

他放下簾子,輕聲道:“宋管事,去白馬書院。”

宋管事,北涼清涼山王府大管家宋漁。在北涼道可謂獨此一家,別無分號。

馬車在白馬書院門口停下,徐鳳年走下馬車的時候,突然問道:“這幾年是不是闖入清涼山的刺客不多了?”

宋漁畢恭畢敬站在年輕藩王身邊,微微躬身,平聲靜氣道:“王爺,大概是那幫愚不可及的江湖草莽終於開竅了,今年的清涼山,還不曾有過一次刺殺,太平得很,府上很多人都有些不習慣了。”

徐鳳年笑道:“的確少了很多釣魚的樂趣,對了,似乎拋頭露面的遊俠兒也少了很多?”

宋漁輕聲笑道:“如今江湖高手想要在王爺眼前抖摟本事,也太爲難他們了些。”

白馬書院這邊並無興師動衆的迎接陣仗,徐鳳年站在街邊,仰頭看着白馬書院的那塊匾額,感慨道:“不曾想咱們涼州也能有書院開張的一天。”

宋漁說道:“都是王爺的功勞,天底下總不是人人都瞎了眼或是給豬油悶了心去,公道自在人心。”

徐鳳年一本正經地點了點頭,“宋漁你這些年拍馬屁的功夫一點沒落下啊,別人當面說好話,總是不如你返璞歸真。”

徐鳳年當了多少年世子殿下便貼身跟隨多少年的宋漁笑臉燦爛,似乎想起了早年爲世子殿下鞍前馬後欺男霸女的荒唐時光。

宋漁溜鬚拍馬的本事沒減,最近幾年的養氣功夫則更是水漲船高,加上熟稔這位年輕藩王的脾性,對於白馬書院的毫無動靜,也沒有什麼不滿,自然不會做出那種興師問罪的無趣舉動。何況他比誰都清楚身邊這位北涼鐵騎共主,這幾年對讀書人一直極爲厚待,否則這座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白馬書院也辦不起來。離陽王朝有錢有勢的藩王不多,卻也不少,就像那位膽大包天的燕敕王趙炳,或是曾經如日中天的廣陵王趙毅,誰能讓那些飽學碩儒在轄境內聚集在一起傳道授業?靖安道在朝堂上還有個青黨,更是臨近上陰學宮的中原腹地,不一樣沒能辦出一座拿得出手的書院?

宋漁不露痕跡地瞥了眼馬車附近的情景,其實除了他們這輛,還有四五輛馬車,一樣不顯權貴遮奢人的風貌,宋漁知道今日除了王爺大駕光臨,其實還有六七位將軍同時蒞臨書院,不是什麼巧合,而是白馬書院在副院主徐北枳的提議下,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邀請武將爲讀書人說沙場事,莫說這在別處書院是從無有過的事情,恐怕在那座天下書院的老祖宗,上陰學宮,也從未有過這般咄咄怪事。讀書人眼中的一介莽夫,還能爲讀書人說道理不成?這些馬車雖然貌不驚人,可是那些馬匹無一不是體型飽滿的名貴良駒,準確說來,放在北涼邊軍中,非甲即乙,因爲本就是出自北涼纖離、天井兩處牧場,只不過走了特殊渠道流入關內而沒有供給邊軍而已,對於這種事,老涼王徐驍也好,宋漁身邊這位新涼王也罷,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絕不追究。

那些上了年紀的老將軍,一個個戎馬生涯了大半輩子,解甲歸田之後,家中擁有十數匹好馬,有何不妥?

據說今日攜手造訪白馬書院的北涼功勳老人,便有前不久重返邊軍卻暫時沒有實際掌權的尉鐵山、劉元季兩位老資歷副帥。

七八位無一不被春秋硝煙薰過的將軍,都是徐北枳盛情邀請到白馬書院的第一撥老行伍。

還真別說,現在的北涼官場,尤其是文官,恐怕也就只有徐北枳陳錫亮兩位年輕官員,才能請得動這些老傢伙,哪怕經略使李功德都做不到,名義上的副經略使、事實上的北涼文官領袖宋洞明也做不

到,身爲“皇親國戚”的涼州刺史陸東疆更做不到。

因爲若是說句誅心之言,其實當今北涼文武,唯有這兩個年輕人才是真正的從龍之臣。

鐵浮屠主將寧峨眉、幽州將軍皇甫枰、步軍副帥顧大祖之流,比這兩位,仍是要差上一籌。

白馬書院的主心骨,其實不是離陽文壇宗師姚白峰,而是從陵州刺史位置上功成身退的徐北枳。

宋漁作爲曾經的梧桐院管事,如今更是整個清涼山的大管家,當然是這位年輕藩王當之無愧的體己人,最重要的是宋漁年紀還不算大,四十出頭的的歲數,如果不出意外,以後不說沒有機會做那北涼徐家的三朝元老,分量輕重,可想而知,這跟這個男人有沒有官身穿不穿黃紫公服沒有任何關係。宰相門房尚且三品官,何況是一座藩王府邸的頭號管家?所以宋漁很知足,更感恩徐家父子。

宋漁稍稍放緩腳步,跟隨徐鳳年一起走向白馬書院。

白馬書院大門匆匆走出一位年紀輕輕的青衫士子,四處張望,看到徐鳳年和宋漁後微微發愣,他是新近就讀於書院的一位淮南外鄉士子,還不是當年跟隨王祭酒一同毅然赴涼的一員,祖輩與姚白峰是同窗,曾經一同拜師於上洛郡的正緣先生,因爲這份香火,他爺爺在聽說姚白峰主持白馬書院重新講學後,就讓這位嫡長孫趕來涼州,因爲性格敦厚溫和,家學深厚,上了年紀的姚白峰就讓這個年輕人幫忙一些迎來送往的瑣事,今天那幫北涼軍界大佬的隆重登門,多是他帶人領入書院。白馬書院也是臨時得到清涼山那邊的消息,說是王爺要來,這在年輕士子看來自然是天大的事情,只不過姚白峰和徐北枳兩位先生的態度都讓他有些摸不着頭腦,不鹹不淡,只說讓他見到人以後帶路就行,可年輕士子難免犯難,他又認不得那位年輕藩王,不過很快釋然,想必一位權柄滔天的離陽藩王出門,肯定會陣仗驚人。說實話,他對那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年輕藩王,十分好奇,也有幾分仰慕,中原盛傳“南宋北徐”一說,將西楚宋玉樹的華彩文章和北涼徐鳳年的風姿儀態,並稱當世雙絕,頗有當年春秋中“南謝北李”的韻味。

年輕士子望向那名僅有一名扈從的白袍佩刀男子,直覺告訴他眼前男子極有可能就是徐鳳年,可是如此輕車簡從,又怎會是那位成功攪動天下大勢的北涼鐵騎之主?

徐鳳年登上臺階,看到門口擺放有一隻簡陋木架,橫欄上繫有一串精緻玉鉤,用以懸掛刀劍。

徐鳳年曾經在青鹿洞書院創建初期,跟山主黃裳允諾以後無論是哪一位北涼武夫,無論官銜高低,想要進入北涼書院,一律要摘下佩刀。

此時木架上便掛有七柄北涼刀。

木架玉鉤懸戰刀。

徐鳳年走在木架之前,看着那一柄柄戰刀,大多老舊,竟無一柄是最新的徐六刀,其中一柄刀鞘磨損嚴重的戰刀,甚至是也許能夠稱爲孤品的初代徐家刀!

要知道即便是在清涼山,也沒有一柄初代徐刀了,即便徐驍生前曾經派人在中原地帶重金收購此類戰刀,依然沒有結果,因爲初代徐刀一來鑄造不多,總計不過七千把,二來當時條件惡劣,鑄造工藝十分粗陋,導致戰刀並不優良,在戰場上損毀極多,經不起幾場仗,而徐驍當時帶兵四處征戰,打了很多苦戰敗仗,比喪家犬還不如,說實話當時哪裡顧得上記得要留存幾把刀作爲紀念?人能不能活下去都不知道,過慣了以戰養戰的生活,至於佩刀是不是自己鑄造,真無所謂,要知道那時候打仗,就連徐驍自己都做過在戰場上直接扒下敵人甲冑披掛在身的勾當。

徐驍生前,只喜歡跟徐鳳年吹噓他的豐功偉績,說他打了多少了不得的勝仗,打敗過多少春秋八國裡聲名赫赫的名將。

卻從不跟徐鳳年說自己在那些歲月裡吃了多少苦頭,一句也不曾提過。

很多事情,是徐鳳年很久以後,跟褚祿山、袁左宗這些人的閒談裡聽到。

有些時候,徐鳳年也會想,如果以後自己有了孩子,也有機會等到他們慢慢長大,大概跟徐驍一樣,只會跟他們說,爹這輩子打敗過一位位武道大宗師,而不會跟他們說那些生死一線的廝殺裡,受了多少傷,流了多少血。

世間父子,大抵如此。

不曾親爲人父,不知我父之艱苦。

徐鳳年在緩緩摘下腰間佩刀的時候,轉頭望向宋漁笑問道:“宋管事,你家那雙剛剛滿十歲的雙胞胎,會不會厭煩你的絮叨?”

冷不丁聽到這麼個問題,機巧伶俐至極的宋漁仍是有些措手不及,不過很快會心笑道:“自然會的,每次跟那倆孩子說他們爹見識過多少大人物,總會被嗤之以鼻,恨不得捂上耳朵,倒是跟他們說起王爺的種種壯舉,孩子哪怕聽過太多遍也覺得津津有味。”

徐鳳年在清涼山見過幾次那對粉雕玉琢的姐弟,不同於已經及冠爲官的長兄和出嫁陵州的二姐,性情跳脫,調皮得很,喜歡在山上山下瘋跑,聽說如今跟陳錫亮從江南道帶來的那個小姐姐、呼延大觀的女兒還有於新郎留在王府的小綠袍兒,關係都不錯,經常一起玩耍嬉戲,有次徐鳳年在清晨獨自走在湖心長堤上,一幫孩子鬼鬼祟祟蹲在湖邊,用他們自制的粗糙魚竿在釣鯉魚,小木盆裡已經擁擠着四五條肥腴錦鯉。結果被他撞了個正着,故意遠遠咳嗽一聲,宋漁的幼子立即就掀翻木盆,讓所有人把魚竿往湖裡一丟,然後一溜煙跑路了。哭笑不得的徐鳳年只好幫着這羣搗蛋鬼從湖中收回魚竿和木盆,留在原地。

聽潮湖的錦鯉來歷不俗,來自遼東一座巍峨大山頂部的天然大池,這種天池鯉在練氣士眼中不是俗物,天生金鱗,身負人間氣運。聽潮湖的錦鯉號稱一尾十金,這些年一直是北涼文官夢寐以求的珍稀玩意兒,早年跟隨徐驍的武將都是大老粗,對這些附庸風雅的東西不感興趣,當時尚未叛出北涼前往太安城的嚴傑溪之流,又不屑討要,只有李功德當年厚着臉皮跟徐驍求了幾條,徐驍大手一揮,說自己抓去,能抓起多少就都拎回家去,當時已經官居豐州都督高位的李功德還真就親自跑去抓了,最後抓了七八條回去養在自家池塘,據說已經有一塘百鯉的氣象,當然,徐鳳年和李翰林都心知肚明,李功德每次對着池塘笑得合不攏嘴,不是有心底多喜歡那些天生異象的錦鯉,而是那些鯉魚,都是活銀子啊!

那名年輕士子聽到這場對話後,震驚不已,他不敢相信眼前年輕人果真就是那位北涼王,正是那個率領北涼鐵騎擋住北莽百萬大軍的人。

徐鳳年摘下腰間涼刀後,輕輕掛在架子上的左側最邊緣一隻玉鉤上。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如此一來,徐家六代戰刀,都湊齊了。

年輕士子有些惶恐,趕緊作揖道:“風塘郡戴遠傑,參見王爺。”

徐鳳年訝異道:“薊州風塘郡?蕉庵先生是你何人?你可是戴家遠字輩子孫?”

戴遠傑更是驚訝,沒料到堂堂藩王會聽說他的爺爺,他們戴家曾是舊北漢世代簪纓的豪門,近三百年來家族子孫便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八字排輩,到了戴遠傑這一代,剛好輪到遠字,只不過戴家與許多春秋豪門一樣,隨着成王敗寇的那場“不義”戰事落幕,戴家就此沉淪,家族子弟恪守蕉庵先生訂立下來的規矩,學而不仕。戴家的藏書樓“八百鐵劍樓”曾是春秋中的六大書樓之一,尤其珍藏有奉版善本百餘種,精刻本、抄本校本更是不計其數,舊北漢被徐驍帶兵滅國後,原本一向不介意外人登樓的戴家藏書樓便不再對外開放,便是家族子弟也不可輕易登樓看書。

這位家學淵源的年輕士子擡頭正色道:“正是家祖!”

徐鳳年臉色有些尷尬,“聽潮閣的奉版孤本珍本,有半數都是早年我們徐家從你們八百鐵劍樓勒索來的,你這趟如果來北涼是討要那些書籍,我回頭讓人整理一番,儘量原數奉還。”

戴遠傑第一次聽到這樁秘聞,爺爺從未對他提及此事,一時間比徐鳳年還尷尬。

他一介文弱書生,能有幾個膽子來北涼跟這位西北藩王秋後算賬?

徐鳳年微笑道:“書擺在聽潮閣那裡也是吃灰塵,還不如還給你們戴家,但是事先說好,書可以還,但前提是你們戴家書樓不可敝帚自珍,需要對別姓子弟和外鄉士子開放。這件事情,你可以先跟蕉庵先生商量一下。當然,這是個不情之請,蕉庵先生未必會答應,但不會影響你在白馬書院的求學,你戴遠傑放寬心便是。實在不行的話,我就把那些奉版書籍以你戴家的名義贈送給白馬書院,你也可以在家書裡與蕉庵先生明言此事。”

戴遠傑一番權衡之後,如釋重負,再次作揖,心悅誠服道:“王爺海量!”

徐鳳年啞然失笑,有些到嘴邊的話還是被他忍住了,其實當年徐驍是靠着刀子“借”來的書,如今無非是因爲他徐家的數十萬柄涼刀還在,還書一事纔會變得“海量”,其實這件事歸根結底,徐家不佔理。只不過徐鳳年也不想跟一名戴家後人說這些。

再好的書,無人翻閱的話,看上去很值錢,其實也最不值錢。

但是徐鳳年也從呵呵姑娘那裡聽說許多黃龍士的怪話,這位黃三甲說過以後的讀書人,讀書一事太過輕鬆,對先賢心血,反而不重視了,所以纔會有“古人已把道理說盡”的無奈感嘆。

徐鳳年跟着年輕士子走入白馬書院。

年輕士子沒來由回望一眼,那座木架。

春秋之後。

徐家六刀。

列陣於此。

第153章 三國第89章 腐草爲螢第168章 可愛第43章 一騎當先,一夫當關第172章 參見世子殿下第178章 指玄對指玄第172章 幾人不思徐第119章 頭顱第51章 借繡冬,給走狗第252章 日出東方第31章 留下第149章 三足鼎立第147章 龜孫子老王八第58章 九十之爭第113章 驟然富貴第73章 青羊宮內殺神仙(中)第92章 大白貓,小地瓜第101章 雨中第四魔頭來,雨停第三劍仙來第40章 賣劍作畫睡青樓第103章 大軍開拔和狹路相逢第189章 兩人之戰,兩國之戰(八)第96章 英雄總要遲暮第143章 帝王相逢風雪中第23章 桌上皇帝兩字第414章 北涼不敢一戰第25章 山下女子是老虎第319章 北涼扛纛之人第228章 大珠小珠落玉盤(下)第295章 燈火闌珊處,獨坐城頭人第226章 北涼四戰(八)第223章 北涼四戰(五)第157章 截殺截殺截殺第125章 書聲第393章 人生最難死無憾第79章 右菩薩左金剛第74章 少年俠氣死江湖第201章 大風起時,豈能不落人頭(中)第78章 雨停收春秋第142章 狼煙升起前第200章 登仙?第381章 北涼鐵騎的脊樑第93章 可敢一戰第272章 青梅竹馬的將軍和寡婦第199章 六兩三第339章 袞袞諸公,滾滾黃沙(六)第15章 一個福字,三說徐鳳年第20章 殺人賞雪番外第五章第159章 第三杯儒聖梅子酒第22章 沒有你們的天下十人第63章 借氣三千斬頭顱第278章 鐵騎風雪下江南(一)第137章 讓你不練劍第107章 鷹隼遊曳第166章 書生和砧板第132章 八方雷動第89章 腐草爲螢第52章 白馬出涼州第71章 青羊宮上看神仙第88章 上山入城進宮第14章 一線金剛馭飛劍第87章 西蜀南詔,東西南北第37章 老牛嫩草第235章 百無一用是(三)第67章 笑死了第107章 星空下第67章 笑死了第107章 揮手第63章 得道第384章 西楚雙璧(上)第68章 背影第13章 帶刀老魁,背匣老黃第131章 上柱國老供奉第5章 木劍溫小二,一揖還一揖第89章 腐草爲螢第240章 噤若寒蟬(三)第153章 書生和書生第11章 家務事第146章 古謠第153章 死在更南,死於更北第36章 兩顆頭顱兩行淚第167章 可憐第50章 急着投胎第322章 三人皆無言九十四章 武當桃符第417章 請取頭顱第421章 衣衫如雪徐鳳年第168章 娃娃親第100章 父子並行第34章 伸手低頭秀色皆是禪第120章 酣暢第36章 天上劍仙三百萬,遇我一柄北涼刀第125章 火上澆油和雪上加霜第114章 筆下游青蛇第141章 以南第19章 教你一劍第44章 白衣戰黑衣,白頭殺白頭第159章 第三杯儒聖梅子酒第242章 噤若寒蟬(五)第17章 說與山鬼聽
第153章 三國第89章 腐草爲螢第168章 可愛第43章 一騎當先,一夫當關第172章 參見世子殿下第178章 指玄對指玄第172章 幾人不思徐第119章 頭顱第51章 借繡冬,給走狗第252章 日出東方第31章 留下第149章 三足鼎立第147章 龜孫子老王八第58章 九十之爭第113章 驟然富貴第73章 青羊宮內殺神仙(中)第92章 大白貓,小地瓜第101章 雨中第四魔頭來,雨停第三劍仙來第40章 賣劍作畫睡青樓第103章 大軍開拔和狹路相逢第189章 兩人之戰,兩國之戰(八)第96章 英雄總要遲暮第143章 帝王相逢風雪中第23章 桌上皇帝兩字第414章 北涼不敢一戰第25章 山下女子是老虎第319章 北涼扛纛之人第228章 大珠小珠落玉盤(下)第295章 燈火闌珊處,獨坐城頭人第226章 北涼四戰(八)第223章 北涼四戰(五)第157章 截殺截殺截殺第125章 書聲第393章 人生最難死無憾第79章 右菩薩左金剛第74章 少年俠氣死江湖第201章 大風起時,豈能不落人頭(中)第78章 雨停收春秋第142章 狼煙升起前第200章 登仙?第381章 北涼鐵騎的脊樑第93章 可敢一戰第272章 青梅竹馬的將軍和寡婦第199章 六兩三第339章 袞袞諸公,滾滾黃沙(六)第15章 一個福字,三說徐鳳年第20章 殺人賞雪番外第五章第159章 第三杯儒聖梅子酒第22章 沒有你們的天下十人第63章 借氣三千斬頭顱第278章 鐵騎風雪下江南(一)第137章 讓你不練劍第107章 鷹隼遊曳第166章 書生和砧板第132章 八方雷動第89章 腐草爲螢第52章 白馬出涼州第71章 青羊宮上看神仙第88章 上山入城進宮第14章 一線金剛馭飛劍第87章 西蜀南詔,東西南北第37章 老牛嫩草第235章 百無一用是(三)第67章 笑死了第107章 星空下第67章 笑死了第107章 揮手第63章 得道第384章 西楚雙璧(上)第68章 背影第13章 帶刀老魁,背匣老黃第131章 上柱國老供奉第5章 木劍溫小二,一揖還一揖第89章 腐草爲螢第240章 噤若寒蟬(三)第153章 書生和書生第11章 家務事第146章 古謠第153章 死在更南,死於更北第36章 兩顆頭顱兩行淚第167章 可憐第50章 急着投胎第322章 三人皆無言九十四章 武當桃符第417章 請取頭顱第421章 衣衫如雪徐鳳年第168章 娃娃親第100章 父子並行第34章 伸手低頭秀色皆是禪第120章 酣暢第36章 天上劍仙三百萬,遇我一柄北涼刀第125章 火上澆油和雪上加霜第114章 筆下游青蛇第141章 以南第19章 教你一劍第44章 白衣戰黑衣,白頭殺白頭第159章 第三杯儒聖梅子酒第242章 噤若寒蟬(五)第17章 說與山鬼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