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拜別莊子

由於這次族兵啓程頗爲倉促,蒙仲不敢耽擱,次日便騎着毛驢返回了莊子居,將宋王偃下令再次徵兵的消息稟告了莊子。

聽了這個消息後,莊子沉默了許久,旋即用筆在一塊竹牌上寫道:你留在居內即可。

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中,隱隱透露出莊子的自信——他自信就算是宋王偃得知此事,也會看在他的面子上,對他弟子蒙仲沒有服役從軍一事視爲不見。

可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眼前這位弟子竟然說要服役從軍。

「爲何?!」

在聽到蒙仲的話中,素來神色淡然的莊子,一下子就凝起了眉頭,雙目嚴厲地直視着眼前的弟子。

在這份審視下,蒙仲恭謹地解釋道:“夫子,若學生逃避了這次服役,那麼將有一名比我還要小兩歲的族弟代我踏上戰場……”

他指的便是蒙孚,即蒙摯的兒子。

然而,這個解釋並不能使莊子感到滿意,在他竹牌上寫道:儒家的仁,使你動搖了麼?

不得不說,道家的思想有時候實在太過理想化,縱使是作爲道家聖賢的莊子,他其實也沒有達到他所期望的那種境界——只不過是處於追尋那種至高境界的中途而已。

比如說,莊子很厭惡儒家那種“授業解惑”的教導方式,他認爲「道無問、問無應」,每個人的道都應該由個人自己去探索,且道道不相同,師父的道,未必就是弟子的道,可爲了不使道家的思想斷了傳承,莊子最終還是用他抵制的“授業解惑”的方式來教導弟子。

這也是無奈。

再說「蒙孚代蒙仲服役從軍」這件事,其實這對莊子並無幾分觸動,“仁”是儒家的主張,道家的主張是“道德”,即遵尋本性,捨棄狡智、貪慾、仇恨等等後天的附加,順應自然,提高自我。

而在莊子看來,蒙孚代蒙仲服役從軍,是爲了報答蒙仲的兄長蒙伯曾經救了其父蒙摯,這是一種事與事之間的關聯,其本身並沒有什麼善惡之說,蒙仲只需去接受、去順應即可。

可現如今,蒙仲與其母葛氏卻因爲不忍「蒙孚年僅十二歲就要代他從軍」,故而準備自己踏足戰場,這反而是被“仁義”所束縛的體現,是不自由的體現。

更關鍵的是,莊子抵制戰爭,在他眼裡,挑起戰爭的宋王是失道者,宋國的士卒是失道者,滕國的士卒是失道者,滕弘、滕虎亦是失道者,參與這場戰爭的雙方,無分對錯,都是失道者。

而蒙仲作爲他莊周這個“得道者”的弟子,竟準備踏足俗世參與失道者的戰爭,這如何不讓他感到失望?

在沉默了片刻後,莊子決定將事情挑明,於是他在竹牌上寫道:或許,儒家的仁說,只是你的假託之詞,你真正的目的,是爲了報兄長之仇。

蒙仲張了張嘴,在遲疑了幾息後,最終低下頭說道:“不敢隱瞞夫子,‘不忍蒙孚代我從軍’,這是我孃的善心,而學生只是……確實爲了找機會爲兄長報仇。”

莊子用讚賞的目光看着蒙仲,畢竟蒙仲雖然在某些事情上不符他的心意,但至少在“誠心”上並無虧損,向來是誠實守信,這個品德非常珍貴。

想了想,莊子在一冊竹簡上寫道:宋滕之戰,我稱其爲“失道者之爭”,宋王罔顧自己國人的性命去攻打滕國,而滕國亦以暴抵暴,是故這場戰爭不會誕生真正的勝者,雙方皆是敗者,你要踏足這場一場必敗的戰爭?縱使你能殺了滕虎,爲你兄報了仇,但滕虎亦有兄弟子侄,彼必視你爲仇寇,終有一日亦會來找你尋仇,似這般冤冤相報,幾時才能結束?

頓了頓,他又在竹簡上寫道:何不退後一步?今宋王再次伐滕,恐滕國或將不存。若滕虎死去,你與滕虎的恩怨亦可煙消雲散,此後你可一心向道,跟我追尋大道至理,豈不好過踏足“失道者之爭”?

“夫子教訓的是。”

蒙仲低了低頭,旋即低聲說道:“但兄長自幼待我極善,他被滕虎所殺,學生不能無動於衷。”

「愚蠢!」

莊子在竹簡寫道:這不過是你被迷惑了本心而已!若你兄長果真對你極善,那麼他九泉有知,又豈會要你冒着危險爲他報仇?

“「夫子您又不是我兄長,又怎麼知道我兄長會怎麼想?」,倘若換做惠子,想必會這樣回答夫子您吧?”蒙仲稍稍笑了一下,旋即正色說道:“夫子說得對,這與我兄長無關,只是我個人的執念。”

“……”

莊子看着眼前的弟子長長吐了口氣。

不得不說,他有些後悔教授這個弟子道、名兩家的思想學術,這不,他已漸漸說不過這個弟子了。

就在莊子思索着該如何勸阻時,蒙仲首次叩拜大禮,朝着他重重磕了幾個頭,旋即正色說道:“儘管夫子尚未承認我這個弟子,但您教了我四年,在學生心中,您即是我的恩師。恩師有命,學生理當遵從,但唯獨這件事,學生心意已決。……今日前來,是特地向夫子拜別。殺或不殺滕虎,其實這兩年學生反覆思考與猶豫,但並未得出結論,但學生相信,只要他日見到滕虎本人,學生的內心會告訴我結果,這樣無論殺或不殺滕虎,學生心中的執念都能去除。倘若那時夫子還肯接受學生,學生再在夫子門下,學習大道至理。”

說罷,蒙仲起身告退。

看着弟子離去的背影,莊子嘴脣微動,旋即緩緩閉上了眼睛。

此時,正巧莊伯捧着幾冊竹簡走入屋內,見蒙仲神色嚴肅地離開,遂疑惑地問道:“夫子,怎麼了這是?”

莊子長長嘆了口氣,喃喃說道:“我愚蠢的弟子,選擇了一條愚蠢的道,而我這愚蠢的師父,竟也想不出勸阻他的辦法……難道這即是此子的‘道’麼?”

“嘩啦——”

莊伯手中的竹簡掉落在地,只見他目瞪口呆地看着莊子,半響後臉上逐漸露出癡笑之色:“夫、夫子,您、您……您開口了?您開口了?哈哈,哈哈哈哈,太好了,太好了……”

聽聞此言,莊子亦是心中一愣,這才意識到自己竟然破了近二十年的閉口齋戒。

“或許,這就是天意吧。”

莊子若有所思地感慨道。

而與此同時,蒙仲早已走出了莊子居的院門,此時蒙遂正牽着毛驢灰灰在那等候。

“怎麼樣,跟夫子說了麼?”蒙遂問道。

蒙仲點點頭,頗有些感慨地說道:“夫子怕是很生氣啊,說不定事後就將我逐出師門了……”

“不至於的,阿仲你可是夫子最器重的弟子。”蒙遂笑着安慰了一句,旋即好似想到了什麼,有些愧疚地說道:“阿仲,這次……”

彷彿是猜到了蒙遂的心思,蒙仲打斷了他的話,懇求道:“我不在的時候,夫子這邊,還有我娘跟嬿兒那邊,就拜託你多加照應了。……不要多想,你留在這邊,我也能放心。至於我,還有阿虎在呢。”

蒙遂默默地點了點頭。

二人緩緩朝着鄉邑方向走去,不知過了多久,二人忽然聽到身背後隱約傳來呼聲:“阿仲、阿遂——”

“唔?”

蒙仲、蒙遂二人停下腳步,疑惑地轉回頭去,便瞧見武嬰、樂進、樂續、向繚、華虎、穆武等莊子居的同伴正急匆匆地朝着他們跑來。

“我說你個混賬小子,這麼大的事竟然也不跟我們透露。”

氣喘吁吁地跑到蒙仲面前,華虎伸手在蒙仲胸前錘了一拳。

在旁,穆武見蒙仲臉上露出困惑之色,笑罵道:“莫要裝傻,你知道我們指的是你從軍之事。”

見瞞不過去了,蒙仲只好向諸子道歉賠罪。

而此時,就見武嬰從懷中取出一冊竹簡遞給蒙仲,口中說道:“阿仲,這是夫子叫我轉交給你的。……夫子說,既然你執意要去,那就去順道去拜訪一下你另外一位老師的族人吧。”

“另外一位老師?”

蒙仲愣了愣,旋即才明白莊子指的應該是惠子,畢竟名家的思想,便是莊子代惠子傳授給他的。

惠子的族人,最有名氣的,那就只有「惠盎」,宋王偃身邊的治國重臣。

而此刻蒙仲手中的這冊竹簡,便是莊子寫給惠盎的書信——即給蒙仲的介紹信。

“看看吧,反正我們早就偷偷瞧過了。”樂進壞笑着說道。

聽聞此言,蒙仲心中亦有些心動,遂在諸子的慫恿下將竹簡打開,卻發現竹簡上只寫了一句簡簡單單的話。

「致惠盎:此莊周之弟子蒙仲也!」

『……』

看到竹簡中的內容,蒙仲驟然動容,胸腔內涌起一股難以表達的激動,只見他看了一眼莊子居的方向,準備奔回居內,然而卻被諸子給攔下了。

“雖然……”

向繚瞥了一眼蒙仲手中的竹簡,旋即嘿嘿笑道:“但夫子現下很生氣,你還是不要回去了,免得被夫子趕出來。”

諸子在旁亦連聲附和。

蒙仲雖然感覺有點奇怪,但仔細想想,這倒也符合莊子的高傲性格——若他因爲這封竹簡跑回去感激莊子,搞不好真會被惱羞成怒的莊子給趕出來。

還是見好就收,莫要去撩撥那位莊夫子的神經了。

想到這裡,蒙仲跟蒙遂便跟武嬰、向繚等人告別。

看着二人離去的背影,諸子不約而同地笑了,笑得很詭異。

“我們說,咱們這麼做,是不是有點不太好啊?”樂續忍不住問道。

“有什麼不好的?”向繚笑着說道:“阿仲這小子敢瞞着咱們,難道咱們就不能瞞着他麼?我現在很期待,期待他日後返回居中,發現夫子竟已能開口……嘿嘿嘿,想來到時候他的表情會很精彩。”

“可那要等很久啊。”武嬰皺眉說道。

聽聞此言,正在壞笑的諸子爲之一愣,旋即面面相覷。

“要不……把他喊回來?”

第291章:方城初戰(二)第55章:墨者與井闌(四)第420章:戰爭的氣氛第363章:三晉抱團?【二合一】第298章:初戰【二合一】第117章:夜襲(三)第89章:宮筵(三)第453章:秦白起、魏蒙仲!第45章:宮筵(二)第318章:騎兵與騎兵的捉殺(二)【二合一】第175章:攻城!【二合一】第259章:追至!【二合一】第146章:勸說【二合一】第432章:蒙仲與宋王偃第220章:奔赴魏國【二合一】第248章:入夜【二合一】第274章:誘拐楚民【二合一】第284章:楚郢派兵【二合一】第215章:廣邀賓朋【二合一】第211章:回到蒙邑【二合一】第250章:不退反進的秦軍【二合一】第164章:蒙仲與廉頗(三)【二合一】第242章:對攻之戰【二合一】第312章:破綻【二合一】第111章:緩兵之計【上架求訂閱】第336章:陶邑之戰【二合一】第273章:短暫的空閒【二合一】第141章:筵席間的爭執【二合一】第14章:授業第220章:奔赴魏國【二合一】第202章:逼陽之戰(二)【二合一】第123章:匡章(二)第182章:圍困沙丘【二合一】第424章:抉擇(二)第114章:軍議力辯【上架第四更求首訂】第303章:第二次方城之戰【二合一】第240章:反擊的開端【二合一】第65章:孟子(二)第336章:陶邑之戰【二合一】第171章:前狼後虎(二)【二合一】第132章:聊談(三)第422章:七月第49章:抵達滕國(三)第351章:齊軍思撤【二合一】第373章:正面強攻【二合一】第239章:轉折點(二)【二合一】第390章:相互算計(四)【二合一】第56章:攻城戰第433章:王權讓渡第95章:點兵(三)第351章:齊軍思撤【二合一】第126章:返回邯鄲第399章:秦軍後撤第295章:七月第84章:決定(二)第214章:初次接觸【二合一】第148章:事與願違(二)【二合一】第174章:王師的遊說【補更4/4】第126章:返回邯鄲第177章:因地制宜【二合一】第25章:王欲興兵伐國(二)第171章:前狼後虎(二)【二合一】第387章:相互算計【二合一】第412章:魏冉之退敵策第329章:白起後撤【二合一】第24章:王欲興兵伐國第161章:蒙仲與廉頗【二合一】第442章:魏王九年第444章:出使韓國第71章:三月第78章:七月第148章:事與願違(二)【二合一】第428章:蒙仲與樂毅與白起第208章:約見【二合一】第58章:猛士第60章:戰後第272章:初抵方城【二合一】第275章:屈原【二合一】第79章:公子趙章第299章:調虎離山【二合一】第50章:人心第240章:反擊的開端【二合一】第32章:喪禮第418章:大梁的考量第212章:男大當婚【二合一】第339章:反擊【二合一】第418章:大梁的考量第107章:燕王職(二)第47章:抵達滕國第307章:追擊【二合一】第260章:暴鳶來援!【二合一】第115章:夜襲【上架第五更求首訂】第183章:萬分之一的機會【二合一】第43章:宋王偃(二)第450章:諸國紛爭第215章:廣邀賓朋【二合一】第166章:再思對策【補更1/4】第231章:妥協【二合一】第354章:樂毅見聞【二合一】
第291章:方城初戰(二)第55章:墨者與井闌(四)第420章:戰爭的氣氛第363章:三晉抱團?【二合一】第298章:初戰【二合一】第117章:夜襲(三)第89章:宮筵(三)第453章:秦白起、魏蒙仲!第45章:宮筵(二)第318章:騎兵與騎兵的捉殺(二)【二合一】第175章:攻城!【二合一】第259章:追至!【二合一】第146章:勸說【二合一】第432章:蒙仲與宋王偃第220章:奔赴魏國【二合一】第248章:入夜【二合一】第274章:誘拐楚民【二合一】第284章:楚郢派兵【二合一】第215章:廣邀賓朋【二合一】第211章:回到蒙邑【二合一】第250章:不退反進的秦軍【二合一】第164章:蒙仲與廉頗(三)【二合一】第242章:對攻之戰【二合一】第312章:破綻【二合一】第111章:緩兵之計【上架求訂閱】第336章:陶邑之戰【二合一】第273章:短暫的空閒【二合一】第141章:筵席間的爭執【二合一】第14章:授業第220章:奔赴魏國【二合一】第202章:逼陽之戰(二)【二合一】第123章:匡章(二)第182章:圍困沙丘【二合一】第424章:抉擇(二)第114章:軍議力辯【上架第四更求首訂】第303章:第二次方城之戰【二合一】第240章:反擊的開端【二合一】第65章:孟子(二)第336章:陶邑之戰【二合一】第171章:前狼後虎(二)【二合一】第132章:聊談(三)第422章:七月第49章:抵達滕國(三)第351章:齊軍思撤【二合一】第373章:正面強攻【二合一】第239章:轉折點(二)【二合一】第390章:相互算計(四)【二合一】第56章:攻城戰第433章:王權讓渡第95章:點兵(三)第351章:齊軍思撤【二合一】第126章:返回邯鄲第399章:秦軍後撤第295章:七月第84章:決定(二)第214章:初次接觸【二合一】第148章:事與願違(二)【二合一】第174章:王師的遊說【補更4/4】第126章:返回邯鄲第177章:因地制宜【二合一】第25章:王欲興兵伐國(二)第171章:前狼後虎(二)【二合一】第387章:相互算計【二合一】第412章:魏冉之退敵策第329章:白起後撤【二合一】第24章:王欲興兵伐國第161章:蒙仲與廉頗【二合一】第442章:魏王九年第444章:出使韓國第71章:三月第78章:七月第148章:事與願違(二)【二合一】第428章:蒙仲與樂毅與白起第208章:約見【二合一】第58章:猛士第60章:戰後第272章:初抵方城【二合一】第275章:屈原【二合一】第79章:公子趙章第299章:調虎離山【二合一】第50章:人心第240章:反擊的開端【二合一】第32章:喪禮第418章:大梁的考量第212章:男大當婚【二合一】第339章:反擊【二合一】第418章:大梁的考量第107章:燕王職(二)第47章:抵達滕國第307章:追擊【二合一】第260章:暴鳶來援!【二合一】第115章:夜襲【上架第五更求首訂】第183章:萬分之一的機會【二合一】第43章:宋王偃(二)第450章:諸國紛爭第215章:廣邀賓朋【二合一】第166章:再思對策【補更1/4】第231章:妥協【二合一】第354章:樂毅見聞【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