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

“高敖曹承受了我軍一輪衝擊之後,率三千兵就發起了反衝鋒。據說他在韓陵之戰就是這麼做的,以千騎自慄園出,橫擊爾朱兆的十萬大軍,奠定了勝局。”

侯勝北又想到建康之戰,阿父也是千騎橫擊敵軍側後,北齊十萬大軍就瓦解了。

這騎兵突擊一錘定音的招數,看來經常被用到啊。

“那時候還沒有府兵,就和高敖曹的河北漢兵一樣,都是各將自己的部曲鄉兵。因爲是自家兵馬,指揮起來得心應手,紛紛向高敖曹攻去。”

“區區三千寡兵!太祖命集中各營精銳合力攻之。”

“一時間,太祖麾下諸將,賀拔勝、若干惠、達奚武、韓果、蔡佑、常善、辛威、柳檜、田弘、樑椿、高琳、鄭偉、楊纂、段永、裴果、韓雄、陳忻、李延孫、魏玄、王子直、厙狄昌、宇文深等人,都攻向這支還敢抵抗、反抗、頑抗的部隊!”

“三十多名大都督和都督,率領三萬餘人圍攻高敖曹的三千人馬。”

“突陣的瞬間,有人被長槊刺穿,帶着奪去自己生命的矟杆跌落馬下。”

“有的閃過了突刺,可是座下戰馬就沒這麼好運,被狠狠刺入脖頸胸膛,四蹄一軟倒地。”

“即便是具裝馬鎧也擋不住強力的正面突刺,只能防住兵刃劃傷。而大部分戰馬是沒有蒙甲的,被鋒利的槊鋒劃過馬腹、切斷馬腿,悲嘶一聲就倒在地上。”

“隨之落馬的騎士遭遇的命運更爲悲慘,有的被沉重的馬身壓住甚至折斷了腰脊腿腳,不能起身,就這麼被敵軍活活地割去了首級。”

“有的勉強拄着兵刃站起,因失去了機動,在原地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圍攻,渾身多處受創,流盡鮮血氣絕而死。”

“然而哪怕是二換一、三換一,也是值得的。”

“高敖曹的部隊就像一隻掉入陷阱的猛虎,即便拼命反撲,仍是寡不敵衆。周圍的獵人不斷一片片削下猛虎身上的肌肉,每殺死一個勇士,抵抗之力就愈發薄弱。”

“高敖曹確實勇猛,馬前無一合之敵,可是他一個人又能殺死多少人呢?”

普六茹忠說起高敖曹所部被圍攻,被屠殺的慘狀,雖然是敵我立場,還是流露出了一絲同情。

“高敖曹孤軍奮戰,可是東魏軍無人前來相助。但凡要是有一支軍能夠稍加援護,他也不至於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吧。”

“太祖以中軍全部精銳合力猛攻,高敖曹起家的三千部曲,盡數折於此陣,一軍皆沒。”

“東魏軍中,唯有這一支漢兵不亞於鮮卑,爲數不過五千,由高敖曹和其弟高季式分領。這一戰就滅其大半。”

“河北漢兵的精華,就此絕矣!”

明明是在說殺盡了敵軍,普六茹忠卻沒有什麼喜色,反而發出了嘆息。

侯勝北覺得,可能這就是英雄惜英雄吧。

……

普六茹忠說起了這位豪傑的末路。

“高敖曹憑藉霸王之勇,單騎突圍而走,投河陽南城。”

“守將北豫州刺史高永樂乃高歡族人,與高敖曹舊日有怨,閉門不受。”

“高敖曹仰面呼求,放繩垂下拉他上去,城內不應。”

“高敖曹拔刀砍擊城門,意圖斬斷門閂,城門未穿而追兵已至。”

“高敖曹潛藏於護城河的橋下,我軍追兵見其從奴手持金帶,訊問其所在,從奴指出了他的藏身之處。”

“高敖曹心知最終不免於死,放棄不再力鬥。走出橋下,昂首挺胸,把脖子伸了過來說道:來!與汝開國公。”

“追兵揮起斫刀,斬其首而去。馬槊無敵的豪將,就在一介小卒手裡了結了一生。”

普六茹忠嘆息:“於時鮮卑共輕中華朝士,唯憚服於高敖曹。高歡每申令三軍,常使用鮮卑語,高敖曹若在列,則爲華言。天柱大將軍同鄉,秀容人劉貴稱漢人爲一錢漢,高敖曹拔刀而斫,鳴鼓會兵攻之。”

“此人一死,漢人在關東更無尊嚴。”

“太祖賞賜斬殺高敖曹者布絹萬段,我朝一時沒有那麼許多布匹,每年與之一部,直至現在還沒給完,可見高敖曹的身價。”

“此戰還斬殺東魏西兗州刺史宋顯、大都督李猛等,俘虜甲士一萬五千人,赴河淹死者數以萬計。”

“東魏三員首將,大都督高敖曹被陣斬,大行臺侯景、大都督庫狄幹敗走。再加上此前戰死的莫多婁貸文,東魏兵士氣大挫,紛紛過橋北渡逃跑。

“唯有領軍將軍万俟受洛幹,先祖乃匈奴別種,勇銳冠時,慷慨有氣節,當世推爲名將。”

“此人獨自勒兵不動,謂我軍道:万俟受洛幹在此,能來可來也!”

“我軍見其勇壯,不敢輕攻,東魏保住了這一塊陣地。之後高歡命名万俟受洛乾的營地爲回洛城。”

“河橋一戰,太祖所率主力大敗敵軍,河中流屍相繼,北逃的東魏敗兵首尾不絕。”

說到這裡,普六茹忠遺憾地嘆了口氣。

可惜中軍雖然大獲全勝,我軍卻沒有取得戰役最後的勝利。

“中軍都打贏了呀,怎麼會沒能取勝呢?”

聽故事的一人不解地問道。

“汝等沒有經歷過十萬人級別的戰役,難怪不知。”

“此等規模的戰役,兩軍均是佈陣宏大,首尾相隔遙遠,足有數十里。”

“戰鬥從清晨日出打到傍晚日落,你來我往數十回合。戰場上氛霧瀰漫四塞,諸軍彼此失去聯繫,形勢萬變,並不知道誰勝誰負。”

“獨孤信和李遠的右軍、趙貴和怡峰率領的左軍,我軍的左右兩路都是頗爲不利,又不知道魏帝與太祖的所在,戰況如何,等到戰至黃昏,他們開始撤退了。”

“李虎、念賢等爲後軍,還沒等到達戰場,見獨孤信等退走,也和他們一起退兵。”

普六茹忠諄諄教誨着子侄後輩:“統帥大軍,不像爾等小輩想得那麼簡單。大戰一起,數十里之間音訊尚且不通,若是舉國大戰,戰線綿延上千裡,消息隔絕又當如何?”

“高歡親率三軍,率七千騎從晉陽赴援而來。我軍左右兩路及後軍皆退卻,中路雖勝,已成孤軍。如果勉強繼續作戰,很可能爲高歡所趁,太祖決意退兵。”

“當日,太祖燒掉營帳歸去。”

“撤退戰須有人斷後,我帶着五個壯士,扼守河陽橋頭。”

普六茹忠說起自己的得意戰績,指着身邊始終站得筆直,侍立一旁的蒼頭,不禁感嘆道:“多年征戰,當年五人,也就剩下你一個啦。劉七,你來說罷。”

“是,家主。”

劉七的年紀和普六茹忠差不多,臉頰上有一個巨大的箭瘡,說話漏風,嘴裡只剩下一半牙齒。

“當時東魏兵見我軍後退,逐漸聚集起來,開始返身追擊。”

“家主鎮守橋頭,挽弓指向對面,我等五人持盾遮護冷箭。”

“見家主威風凜凜,東魏兵不敢進逼,雙方對峙了良久。對面陣中出來一名隊長模樣的軍官,揮刀呼喝軍士向前。”

“敵軍數名士卒踏上了對岸橋頭,朝這邊快步跑來。”

“待進入百步,家主朝着最前一人,鬆弦射去,中個正着。”

“那人一聲不吭,就掉入滔滔大河之中,餘人大驚,轉身逃回。”

“那名隊長當即斬殺了逃回去的士卒,厲聲喊了幾句什麼,又出來一什士卒,舉着盾牌慢慢地挪了過來。”

“家主神箭,射中一人盾牌遮蔽不全的腿部。鏟狀的粗大箭頭切斷筋腱骨骼,那人當即腿腳一軟,坐倒在橋上哀嚎。”

“餘人近前,我等持盾與之推搡較力,彼此以步槊亂捅,大多是刺在盾牌上,偶有穿過縫隙,刺入人體,立刻傳來慘叫。”

“家主神威,挾住刺來的槍矛,橫向一甩,敵軍紛紛站立不穩,東倒西歪露出了破綻。我等奮身向前,衝入人羣就刺,橋頭轉瞬多了幾具屍體。”

“橋頭狹窄只能容數人格鬥,對面見近戰敵不過家主,射箭也形成不了壓制,一時僵持不下。只見那隊長下令,幾人奔去了後方。”

“家主知道敵軍必有攻橋之法,下令準備撤退。果然過了一陣,對面推了一輛大車出來。大批士卒隱身在車後,喊着號子推車前進。”

普六茹忠插話道:“人心微妙,只要有了遮蔽之物,管它是不是真的能擋住,加上從衆壯膽,就有了勇氣。”

侯勝北再次聽到了人心二字,他從另外一個角度,理解了這句話的意思。

用兵攻心爲上,有攻自然就有守。

戰陣之上,不光是肉體的搏殺,還需要守護軍心維持士氣,用各種方法驅使士卒力戰。

“家主見敵軍推車來攻,橋頭再不可守,趁着大車移動緩慢,帶領我等撤退,前後爭取了共有半個時辰。”

劉七講完,退回普六茹忠身後侍立。

普六茹忠回味了一下當時的戰況,補充道:“當時我軍雖然不利,左右諸將也是勇戰。”

“驃騎將軍王思政下馬步鬥,舉長槊左右橫擊,動輒一舉擊倒數人。然而他陷陣既深,從者盡死,自己也受了重創,悶絕在地。”

“幸好當時已經日暮,東魏軍準備收兵。而王思政每戰經常穿着破衣弊甲,敵軍不知道他是將帥,因故得免一死,沒被割去首級。”

“帳下督雷五安在戰場尋找王思政,只見遍地殘屍斷肢,血污一片。雷五安遍尋不得,以爲主將已經遇難,放聲大哭。恰逢王思政已甦醒過來,於是割下衣袍包裹創口,扶他上馬,深夜纔回到軍營。”(注1)

“唉,後來王思政請命築玉壁城,擊退就東魏來犯。再改鎮弘農,推薦所部都督韋孝寬繼任,纔有了高歡折戟玉壁之戰。”

普六茹忠惋惜道:“可他自己率八千兵入守潁川,擊退十萬東魏軍,逼慕容紹宗投水死,射殺儀同劉豐生,擒斬慕容永珍。我等卻力不能救,眼睜睜看着高澄又起十一萬大軍,攻陷了潁川,王思政落於敵手。”

“想當初王思政以潁川爲行臺治所之時,求與朝廷立約:賊若水攻,乞一週做出決斷。陸攻,請以三歲爲期。限內有事,不煩赴援。過此以往,惟朝廷所裁。是何等的先見之明。”

“潁川陷落後,太祖對這件事情也很後悔。”

普六茹忠調整了一下心情,繼續道:“衛將軍竇熾身高八尺二寸,膂力過人。當年蠕蠕等諸番遣使朝貢,有鴟飛鳴於殿前,竇熾得魏帝賜御箭兩支,鴟應弦而落,諸番鹹嘆異。”

“當時諸將皆退,竇熾只有兩騎跟隨,被東魏軍一路追至邙山,下馬背靠山嶺抵抗。”

“敵軍越聚越多,三面攻圍,矢下如雨。兩名從騎所執的弓都爲敵人所射破,竇熾收集他們的箭繼續射敵,所中人馬無不應弦而倒。”

“東魏軍被殺傷甚多,相互道:擒得此人的功勞不值得拼命。有了退縮之意。”(注2)

“竇熾趁敵懈怠,遂突圍得出。”

“蔡佑,那個鐵猛獸,五年前也不在了。”

普六茹忠再次發出深深的嘆息:“平東將軍蔡佑下馬步鬥,手殺數人,左右勸他乘馬,戰況不利時便於逃跑。蔡佑怒道:丞相養我如子,今日豈惜生乎!”

普六茹忠說到這裡不禁失笑:“蔡佑比太祖還年長一歲,何來父子一說,想來定是太祖寬宏慈愛,君父風範感動了他。”

“蔡佑率領左右十餘人齊聲大呼,主動攻擊東魏兵,殺傷甚衆。敵軍見其寡兵且無後援,圍十餘重,蔡祐彎弓拉滿,四面射敵。”

“東魏軍有人出來勸降道:觀君似是勇士,但弛甲來降,豈慮無富貴耶。”

“蔡佑大罵回去:死卒!吾今取頭,自當封公,何必稀罕賊之官號也。”(注3)

“東魏兵不敢逼近,招募一名披厚甲持長刀的勇士,上前與蔡佑交戰。”

“距離三十步,左右勸射之。然敵軍勇士甲厚,未必能射穿。若不能一箭致命,東魏軍必然士氣大盛,圍攻之下,衆人多半無幸。”

“蔡祐拉弓圓滿,沉穩如山道:吾曹之命,在此一矢,豈可虛發!”

“直到十步跟前,二人幾乎面對面,再跨前幾步,長刀一伸就可以砍到了,蔡佑才鬆手放箭。”

“那東魏勇士以爲蔡佑不敢射,大膽近前,結果被至近距離,一箭射中面門,應弦而倒。”

“蔡佑不依不饒,見那人倒在地上還在抽搐,一矛結果了他,率領部下殺向敵軍。”

“連戰數合,蔡佑部下只損失了一人,東人士氣受挫,稍稍退卻。蔡祐徐徐引兵退還。”(注4)

“魏帝和太祖退到了恆農,發現自軍的守將已棄城而走。弘農城郭不備、樓櫓全無,爲之前俘虜送來的降卒所佔,閉門拒守。”(注5)

“於是太祖又費了一番手腳,連夜攻拔弘農,誅其魁首數百人。”

普六茹忠告誡道:“汝等在戰場,處置俘虜時須當注意,莫要覺得手無寸鐵之人就不敢反抗了。”

……

“高歡率軍到了孟津,尚未渡河,而我軍已退。”

“於是召集諸將軍議,令追者在西,不願者在東,唯有潘樂與劉豐生居西。高歡雖然也認爲應該追擊,然以衆議不同而止。”

“東魏軍渡河,留守金墉城的都督長孫子彥料不能守,放火燒盡城中房屋,棄城而遁。”

“高歡另遣別將追擊,一路追至崤關,見我軍已退入函谷,止步回師,遂毀金墉而還。”

普六茹忠不知想到什麼,又呵呵笑了起來:“長孫子彥可是曾剖肉鋸骨神情自若,堪比關雲長刮骨療傷的人物。”(注6)

他告誡衆人道:“不是說猛將就只能死戰不退。汝等記住,戰場上當戰則戰,當撤便撤。與是否勇猛無關,只看對戰局的判斷。”

普六茹忠最後總結道:“這場河橋之戰,我軍先勝後敗,雖然討取了高敖曹這樣的大將,俘斬東魏二萬餘人。然而後半段遭到東魏的追擊,精兵損失甚重,更是丟了洛陽,並沒佔到什麼便宜。”

“由於傾國東伐,關中留守的部隊很少,沙苑之戰中俘虜的東魏士兵散居在民間,聽說我軍兵敗的消息後,暗中聯絡發動叛亂。”

“李虎等人先期回到長安後無計可施,與太尉王盟、尚書僕射周惠達等人帶着太子元欽逃出了長安。”

“沙苑之戰中被俘的東魏都督趙青雀佔領長安內城,雍州人於伏德佔據咸陽,咸陽太守慕容思慶叛亂,招收東魏降卒,關中一片混亂。”

“傾國之兵征伐,一旦根基空虛,就是這般局面!”

侯勝北心中一動。(^_^)

往事逐漸說到了尾聲,普六茹忠彷佛也有些倦意,緩緩道:“蔡佑在恆農追上了太祖,夜晚相見,太祖呼其字曰:承先,爾來,吾無憂矣。”

“蔡佑每從太祖出戰經常身先士卒。戰後諸將皆要爭功,蔡佑終無所言,頗有東漢大樹將軍的風範。”

“當天夜晚,太祖驚恐不得安眠,枕於蔡佑大腿,才恬然入睡。”

……

“而東魏那邊,高歡聽聞高敖曹陣亡,如喪肝膽。得知高永樂不放其入城,大怒,命杖二百。”

“誰知道,這又成了下一次邙山大戰的起因之一呢?”

見衆人聽得意猶未盡,普六茹忠揮揮手:“今個兒不早了,就講到這裡罷。都去歇息。不要耽誤了明日出徵,一路上時間長着呢!”

-----------------

《地名對照》

河橋:今孟縣西南,孟津區東北的黃河上

河陽:今孟縣西

回洛:今孟縣東

金墉:今洛陽市東北漢魏故城西北隅

恆農:即弘農,西晉爲弘農縣。北魏避諱拓跋弘,改爲恆農縣,北周複名弘農縣

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45章 阿父歸第21章 返紅塵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93章 返家鄉第8章 冼姨第103章 爭龍之得天命相關設定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66章 孤獨行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53章 迎世子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61章 陳頊其人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72章 周齊交涉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71章 姓楊名堅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19章 赤子心第72章 周齊交涉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40章 少年不再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3章 逝去傳說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8章 冼姨第70章 拓人脈第21章 返紅塵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71章 姓楊名堅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39章 遣返第19章 赤子心第90章 柳慶問案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61章 陳頊其人第21章 返紅塵第17章 蜀地失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92章 舊友來第41章 天子坦蕩第93章 返家鄉第48章 英雄逝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49章 立新帝第18章 清閒樂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57章 討南蠻第71章 姓楊名堅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7章 討賊難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67章 遇獨孤第88章 長安軼事第3章 逝去傳說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4章 寶錄初成第39章 遣返第69章 那羅延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19章 赤子心第15章 死氣沉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25章 初上陣第49章 立新帝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71章 姓楊名堅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71章 姓楊名堅第55章 加冠禮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18章 清閒樂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55章 加冠禮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
第82章 戰邙山之喪偏師第45章 阿父歸第21章 返紅塵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93章 返家鄉第8章 冼姨第103章 爭龍之得天命相關設定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66章 孤獨行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53章 迎世子第30章 抗北齊之媾和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61章 陳頊其人第33章 抗北齊之對峙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72章 周齊交涉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71章 姓楊名堅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19章 赤子心第72章 周齊交涉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40章 少年不再第81章 戰邙山之攻洛陽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3章 逝去傳說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8章 冼姨第70章 拓人脈第21章 返紅塵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71章 姓楊名堅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39章 遣返第19章 赤子心第90章 柳慶問案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61章 陳頊其人第21章 返紅塵第17章 蜀地失第28章 抗北齊之絕糧第92章 舊友來第41章 天子坦蕩第93章 返家鄉第48章 英雄逝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49章 立新帝第18章 清閒樂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59章 平東陽後篇第57章 討南蠻第71章 姓楊名堅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7章 討賊難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67章 遇獨孤第88章 長安軼事第3章 逝去傳說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4章 寶錄初成第39章 遣返第69章 那羅延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19章 赤子心第15章 死氣沉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99章 爭龍之翦羽翼第25章 初上陣第49章 立新帝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71章 姓楊名堅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71章 姓楊名堅第55章 加冠禮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18章 清閒樂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55章 加冠禮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