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

許多年以後,每當侯勝北迴想起天嘉四年發生的種種,還是意難平。

由於帶着過於強烈的感情色彩,這段記憶是由許多無序的斷片構成的。

……

正月。

周迪軍崩潰,脫身逾嶺,逃向晉安,投奔陳寶應。

陳頊率軍攻克臨川,又自吳州襲周迪位於濡城的別營,獲其妻子。

臨川郡平定。

封賞有功諸臣。

中護軍孫瑒爲鎮右將軍。

平西將軍、郢州刺史章昭達爲護軍將軍。

仁武將軍、新州刺史華皎進號平南將軍。

安西將軍、領臨川太守周敷爲南豫州刺史、進號鎮南將軍。

陳蒨下詔廢高州,併入江州。

鎮南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原高州刺史黃法氍爲鎮北大將軍、南徐州刺史。

細細想來,從這道詔令開始,就已經開始針對阿父了呢。

“阿父,這道任命是什麼意思?你不是南徐州刺史嗎,怎麼又任命黃法氍了?”

“勝北,黃法氍也是南川酋帥之一,雖然心向朝廷,一直留在地方總是不安。若是調他入朝,總得有個合適的地方安置纔是。京口重地爲建康之門戶,封在此處,正可向黃法氍表示朝廷信任之意。”

“話是這麼說,可是南徐州給了黃法氍,阿父你怎麼辦?”

“自然是另有任命,看這樣子多半是合併後的江州了。此地新定,由吾前去坐鎮也是應當。”

看着侯勝北擔心的表情,侯安都安慰道:“朝廷大事並非兒戲,像南徐州、江州這樣的要所換防,涉及方方面面,不是單車刺史赴任就可以的,提前溝通和數月準備必不可少。”

“上個月我已派別駕周弘實投身於中書通事舍人蔡景歷打聽消息,據蔡景歷所言,目前詳細還在籌劃之中,我兒勿急。”

是時政事皆由中書省,置二十一局,各當尚書諸曹,總國內機要,尚書唯聽受而已。

中書省主官爲中書令,副職中書侍郎,下有中書舍人五人。

蔡景歷身爲五舍人其一,加之又兼秘書監,掌詔令起草,盡知朝廷機要大事。

侯勝北想到周寶安說起的蔡景歷種種,此人真的可靠嗎?

可是周寶安貶低蔡景歷並無實據,雖然他是平定侯景之後才加入的,好歹也是跟隨陳霸先的老臣,不會做出出賣阿父的無恥之事吧?(注1)

侯勝北終於還是把心中不安說出了口:“阿父,我怎麼覺得最近至尊在針對我們?朝廷使者頻頻前來,聽說好幾個部下將帥,都受到了盤查和檢問。”(注2)

“勝北,此事我亦知之。”

侯安都嘆息道:“我侯府門下賓客動至千人,良莠不齊,難免有不遵法度者。陛下執法嚴格,也是治國正道。”

“阿父,可是那麼多違法亂紀的權貴,又不止我們一家,爲什麼就盯着我們侯家呢?”

“來,勝北你坐下,耐心聽爲父講。”

見侯勝北還是一副氣鼓鼓不服的樣子,侯安都詳細地解釋道。

“我朝承樑季喪亂,刑典疏闊。先帝即位之後,思革其弊。”

“先帝有詔:唐、虞道盛,設畫像而不犯。夏、商德衰,雖孥戮其未備。搜舉良才,冊改科令,羣僚博議,務存平簡。”

“先帝求得前朝明法吏,令與尚書刪定郎範泉參定律令。又敕尚書僕射沈欽、吏部尚書徐陵、兼尚書左丞宗元饒、兼尚書左丞賀朗參知其事。”

“共制《律》三十卷,《令律》四十卷。”

侯勝北聽到這裡,忍不住打斷:”阿父你既然說是先帝訂下的律法,那肯定就只有照着遵循了唄。”

“是也不是,阿父對先帝的念想是一回事,公事是公事,你不要急着下結論。”

“好吧,阿父你繼續。”

“《律》、《令律》,其制唯重清議禁錮之科。若縉紳之族犯虧名教,不孝及內亂者,發詔棄之,終身不齒。先與士人爲婚者,許妻家奪之。”

“阿父,這條處罰很重啊,門閥世家最重面子,要是犯法被昭告了,一輩子翻不了身。而且結了婚的妻子多半都會離異,這不就等於絕後了嘛。”

“正是,你可想到了,此律是針對誰而定?”

“世家門閥!這律法主要是爲了約束他們。”

“呵呵,我兒有見地。另外此律還有一個特點。你且聽好,其獲賊帥及士人惡逆,免死付治,聽將妻入役,不爲年數。又存贖罪之律,復父母緣坐之刑。”

“阿父,惡逆可是不赦重罪,毆打及謀殺祖父母、父母、叔伯兄姊等尊長,這都不殺?”

“殺了止其一身,子不教父之過,何如一家連坐,予以贖罪?”

“阿父我懂了,這又是一條針對世家門閥的,免得他們拋出一個替死鬼切割得乾乾淨淨。現在是一人犯法,全家遭殃。”

“正是,所以阿父一直對你嚴格要求,正是爲此。”

“阿父,這有關係嘛,你怎麼什麼都能拿來教訓我兩句?”

“哈哈,前朝中大同元年七月甲子,詔自今犯罪非大逆,父母、祖父母勿坐。自是禁網漸疏,百姓安之,而貴戚之家,不法尤甚矣。先帝此律一出,風氣逐漸扭轉。”

“反正只要是陳霸先推出的政策,阿父你就覺得什麼都是對的唄。”

“話說回來,今上明察秋毫,留心刑政,親覽獄訟,督責羣下,政號嚴明。功臣貴戚但有非法,鹹以法繩之,頗稱峻刻。我們侯家理應配合,爲朝廷榜樣風範纔是。”

“好吧,那我去和部下們說清楚,讓他們都老實點。”

……

侯勝北自去整頓紀律,還真給他整出來幾件事情來。

“什麼,駐紮在丹徒的屯軍盜墓?我們徵北將軍府,可沒有設置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一職啊。”

“要是按照漢朝之法,發墓者誅,竊盜者刑,是要判處磔刑的。磔刑懂嗎?割肉離骨,斷肢體,再割斷喉嚨的酷刑喲。這些年雖然沒這麼嚴苛,盜墓也是重罪啊。”

侯勝北將事情稟報阿父,結果按軍法處置,贓物充公。

本來這件事情也就到此爲止了,等贓物繳上來一看,父子倆吃了一驚。

“這是……王右軍的真跡!”

“到底掘了誰的墓啊?”

士卒無知,只知道是晉朝某個大官的墳墓,看墓碑叫什麼郗曇。

“郗曇!太尉郗鑑之子,姐姐郗璿號稱女中仙筆,嫁的姐夫王羲之號稱東牀快婿,更是被稱爲書聖的人物啊。”

侯安都失笑道:”那幾名軍士倒是雅賊,斬了還挺可惜的。”

他本好隸書,見此妙筆神作,不由伸指一筆一劃臨摹起來。

侯勝北看阿父投入地欣賞先人名作:“阿父,既然挖都挖出來了,不如就收藏起來唄。這贓物總不見得放回墳墓,去還給死人吧。”

侯安都回過神來:“不可,我部軍士犯法在先,我若私藏贓物在後,愈發的說不清楚。此等珍物還是獻到宮中,聽憑陛下處置吧。”

書聖真跡獻上之後,宮中收於秘府,陳蒨以次子陳伯茂好古,多以賜之。(注3)

得知好東西便宜了仇家,侯勝北氣得罵罵咧咧了好一陣子。

-----------------

廣州刺史歐陽頠每年遣使進獻,除了東珠、玳瑁、象齒、文犀、翡翠等奇珍異寶之外,這次還送了一批官奴過來。

其中一人,因其相貌堂堂,身材高大,有司令其執掌御傘。

從此之後,南徐州幾乎每晚都要發生明火執仗的劫盜案件,如此者十餘度。

事情搞大了,自然有人來報身爲南徐州刺史的侯安都。

有物主在火光裡,認得劫匪乃是至尊身後的執掌御傘之人。

侯安都一開始不信,建康至京口約百五十里,往返三百里。

一個人在午間退朝之後,一路跑到京口,翻過城牆打劫,再扛着賊贓跑回建康,一早仍然打傘上朝。

半日一夜間,行三百里,還要去掉打劫作案的時間,騎快馬也不過如此吧。

目擊之人信誓旦旦,就是親眼看到此人劫掠之後,是步行跑着回建康的。

這又是一件蹊蹺事。

侯勝北接手處理,府內智謀之士甚多,出了個主意。

讓他在建康懸賞百金,求人送書與南徐州,但是要求不得騎馬,而且必須在一日內往返復命。

榜文貼出去沒幾天,一日午後,侯勝北聽下屬來報,有人站出來應募,已經齎書而往。

侯勝北精神一振,倒要看看是何等人物。

他算着時間,這次只是單純送信,如果那人的速度真和傳聞一樣,到不了夜半就該回來。

到了子時,侯勝北就蹲守在榜文附近,想看看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

沒等一個時辰,才過丑時一刻,就有人單手舉着火把,一路腳不沾地般地從遠處飛奔而來。

哈,還真有這種奇人!

轉眼那人來到近前,在火把的映照下,只見是個年輕人,年紀二十不到,還比自己小几歲,長得高大健壯,膚色黝黑。

“信已經送到,賞錢呢?”

侯勝北一愣:咦,這口音聽起來……

“你說信已送到,可有憑證?”

“有回執在此。”

侯勝北接過一看,果然是南徐州負責收信之人開出的回執。

確實無疑了。

“來人哪。”

兩旁圍上來一圈親衛部曲,多是從始興郡跟隨侯氏起兵的老卒。

“把這位始興老鄉拿下!”(注4)

……

“叫麥鐵杖是吧,其有贓驗顯然而不款,則上測立。”

“太文縐縐了聽不懂?就是說你要是再不交代,就得上刑了。”

侯勝北向此人普及着前幾日剛學到的律令知識。

“立測者,以土爲垛,高一尺,上圓劣,容囚兩足立。哪,土垛子已經堆好在那裡了。”

“先鞭二十,笞三十,戴上兩械及杻,上垛站着。一上就是站七刻,小兩個時辰喲,幾次站下來,你兩條腿也就廢了。”

“次日再上,然後每逢三、七之日也要上測,一個月得上八天。逢七之日要挨鞭子。”

“要是還不招,就得用杖。對,就是你麥鐵杖的杖。挨一百五十下還不招,那就可以免死。”

“啥,你問要是招了,什麼時候可以回去打傘?”

侯勝北被此人的天真逗笑了:“你應該不用再擔心打傘的問題了……”

經過一番“友好”的交談,侯勝北得知此人名爲麥鐵杖,和自家是始興同郡。

少年結聚爲盜,被歐陽頠俘之以獻,沒爲官戶。

舊日習氣不改,作案的就是他。

“信然,爲盜明矣!”

侯安都啓奏至尊,陳蒨面子有點掛不住,給自己打御傘的居然是個盜賊,就要下令斬了此人。

侯安都惜其勇捷,請命赦免,令麥鐵杖退還贓物,誡而釋之,收爲麾下。

從此侯勝北身邊,多了一個跑腿的。

……

二月。

一道詔書任命下來,以司空、南徐州刺史侯安都爲江州刺史、徵南大將軍。

侯安都對於這個任命,本是不疑有它,準備赴任的。

誰知伴隨任命而來的,竟還有一則兇報。

隨軍討伐周迪的明威將軍、東衡州刺史侯曉過世了……(注5)

接任的錢道戢,是陳霸先的從妹夫,陳蒨的親姑丈。

錢道戢授持節、通直散騎常侍、輕車將軍、都督東西二衡州諸軍事、衡州刺史,領始興內史。

“阿父,曉叔他……”

侯勝北迴想侯曉的音容笑貌,始終保持開朗的樂觀模樣。

從小陪伴自己,童年玩耍的點點滴滴,和阿父一起投奔陳霸先,和周文育快活地行酒猜拳,一直到最後,那個負傷一瘸一拐的身影。

他不禁悲從中來,哽咽地說不出話來。

……

前年是留在京師的次子,然後是在巴州任職的從弟,現在則是封在家鄉的侯曉。

親人相繼離世,侯安都的語氣仍然保持平靜:“勝北,改日我要邀請至尊於樂遊苑禊飲,你和摩訶、子烈陪侍。有句話,我要好好問一問至尊。”

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103章 爭龍之得天命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22章 南朝亂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68章 別伏陀第2章 十問十答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49章 立新帝第7章 討賊難第53章 迎世子第57章 討南蠻第23章 下決意第56章 戰爲何第92章 舊友來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16章 湘州叛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56章 戰爲何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65章 臥虎臺相關設定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8章 冼姨第55章 加冠禮第22章 南朝亂第92章 舊友來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41章 天子坦蕩第7章 討賊難第9章 封賞第71章 姓楊名堅第16章 湘州叛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47章 故人去第55章 加冠禮第3章 逝去傳說第18章 清閒樂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93章 返家鄉第10章 勝敗一念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1章 少年勝北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68章 別伏陀第55章 加冠禮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25章 初上陣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8章 冼姨第71章 姓楊名堅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88章 長安軼事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61章 陳頊其人第90章 柳慶問案第92章 舊友來第103章 爭龍之得天命第91章 潘氏盼也第9章 封賞第53章 迎世子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53章 迎世子第3章 逝去傳說第4章 寶錄初成第4章 寶錄初成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53章 迎世子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3章 逝去傳說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49章 立新帝第94章 楊白華第45章 阿父歸第47章 故人去第4章 寶錄初成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
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103章 爭龍之得天命第83章 戰邙山之鬥百保第102章 爭龍之復舊職第22章 南朝亂第35章 抗北齊之陣亡第68章 別伏陀第2章 十問十答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第49章 立新帝第7章 討賊難第53章 迎世子第57章 討南蠻第23章 下決意第56章 戰爲何第92章 舊友來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16章 湘州叛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62章 天嘉四年前篇第36章 抗北齊之決戰第31章 抗北齊之小憩第56章 戰爲何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58章 平東陽前篇第65章 臥虎臺相關設定第101章 爭龍之受肯定第8章 冼姨第55章 加冠禮第22章 南朝亂第92章 舊友來第44章 國子求學後篇第95章 爭龍之析局勢第41章 天子坦蕩第7章 討賊難第9章 封賞第71章 姓楊名堅第16章 湘州叛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47章 故人去第55章 加冠禮第3章 逝去傳說第18章 清閒樂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93章 返家鄉第10章 勝敗一念第79章 戰邙山之先例中篇一起探究歷史之美第51章 戰王琳中篇第12章 平亂始末前篇第85章 戰邙山之徒勞無功第1章 少年勝北第96章 爭龍之調人事第75章 戰邙山之往事前篇第68章 別伏陀第55章 加冠禮第50章 戰王琳前篇第76章 戰邙山之往事中篇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26章 抗北齊之戰起第25章 初上陣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第8章 冼姨第71章 姓楊名堅第100章 爭龍之討叛黨第87章 憶白袍後篇第88章 長安軼事第98章 爭龍之立威望第42章 國子求學前篇第61章 陳頊其人第90章 柳慶問案第92章 舊友來第103章 爭龍之得天命第91章 潘氏盼也第9章 封賞第53章 迎世子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29章 抗北齊之襲破第27章 抗北齊之前哨第53章 迎世子第3章 逝去傳說第4章 寶錄初成第4章 寶錄初成第86章 憶白袍前篇第53章 迎世子第6章 南康之戰後篇第80章 戰邙山之先例後篇第3章 逝去傳說第77章 戰邙山之往事後篇第49章 立新帝第94章 楊白華第45章 阿父歸第47章 故人去第4章 寶錄初成第97章 爭龍之展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