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轟炸難題

轟炸美國石油產區與石油工業區的行動在六月十七日開始。

當天,進駐古巴的戰略航空兵盡數出動,一千四百多架轟炸機掛上了炸彈,分成七個規模龐大的機羣對休斯敦附近的四處大油田與三處石油工業區進行了集中轟炸,投下了七千多噸炸彈與燃燒彈。

只是,這也是一次代價高昂的轟炸行動。

原因很簡單,轟炸機羣沒有護航戰鬥機掩護。

從哈瓦那到休斯敦的直線距離超過了一千五百公里,絕大部分轟炸機的作戰半徑都在一千六百公里左右,只有一支轟炸機羣的作戰半徑不到一千五百公里,而空軍遠程戰鬥機的最大作戰半徑只有一千五百公里。也就是說,只要轟炸機的作戰半徑超過了一千五百公里,就無法安排護航戰鬥機了。

當然,也不是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以往,在岸基航空兵無法出動護航戰鬥機的時候,就會出動艦載航空兵,讓艦隊前出之後派遣戰鬥機爲轟炸機羣護航。

在攻打美國西海岸的戰鬥中,就多次使用這種戰術,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問題是,對中國艦隊來說,墨西哥灣依然是一片危險的海域,因爲整個墨西哥灣都在美軍航空兵的打擊範圍之內。即便安排作戰半徑最遠的“海雕”執行護航任務,艦隊也必須經尤卡坦海峽進入墨西哥灣,然後得花上數個小時來執行作戰任務,在此期間極易遭到美軍航空兵打擊。

在這次轟炸中,中國空軍損失了五十六架轟炸機,還有二十四架報廢,即總共損失了八十架轟炸機,戰損率超過了百分之五!

顯然,這個損失根本無法接受。

中國空軍衡量轟炸行動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戰損率,只有低於百分之三,纔可以稱之爲成功。

三天之後,又發了第二次轟炸行動。

這次,出動的轟炸機只有六百架,而且只轟炸了一個目標,且兩個大編隊的規模都在三百架左右。

在沒有護航戰鬥機的情況下。空軍只能以密集編隊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要知道,“空中霸王”有極強的自衛能力。只要轟炸機羣的規模夠大,美軍的防空戰鬥機就很難得手。

實戰早就證明,落單的轟炸機最容易被擊落。

只是,這次轟炸的損失也不小,有二十二架轟炸機沒有返回,還有五架轟炸機在降落的時候墜毀報廢,損失率高達百分之四點五。

接下來的三次轟炸行動。全部改在夜間進行。

雖然通過前兩次轟炸,已經摧毀了一些油田,而且投下的燃燒彈,讓數十口油井持續燃燒了一個多月,而這些燃燒的油井就成了轟炸機在夜間投彈的標誌物,因此大幅度提高了夜間轟炸的精度,但是夜間轟炸的作用依然不夠明顯,主要是轟炸目標都比較小,至少比城鎮小得多。

要知道,在以往的轟炸行動中。夜間轟炸主要就是轟炸城市。

原因很簡單,城市足夠大,轟炸機不需要精確投彈,只需要飛到城市上空就行了,因此對轟炸精度的要求並不高。

顯然,不管是油田,還是石油化工廠,都比城市小多了。

對此。美軍是深有感受。

在英國戰敗之前,美軍戰略航空兵一直承擔晝間轟炸任務,而轟炸的大部分都是工廠與工業區。承擔夜間轟炸任務的英國皇家空軍則主要轟炸城市。結果是,美軍轟炸機的損失率比英國皇家空軍高得多。

當然。中國空軍也有足夠深刻的認識。

在派遣戰略航空兵參加轟炸英國的作戰行動之後,中國空軍的轟炸機就主要在白天執行轟炸任務,而且主要轟炸英國的工業區,德意志第二帝國空軍的轟炸機主要在夜間出動,轟炸的是英國的城市。

夜間轟炸,除了無法保證投彈精度之外,還存在一個嚴重問題。

這就是導航。

在針對休斯頓的第四次轟炸中,就有一個聯隊的兩百多架轟炸機飛錯了地方,結果把一千多噸炸彈投到了郊外的農田裡。

事實上,在當時影響轟炸作戰的諸多因素中,導航問題最爲突出。

要知道,當時沒有衛星導航系統,也沒有高精度的慣性導航儀,更沒有地形匹配導航系統。

當時,轟炸機上一般有兩套導航系統,一套是慣性導航系統,一套是無線電導航系統。

前者,主要用於作戰半徑在一千公里以內的轟炸行動。主要就是,慣性導航系統的誤差會累積起來,與距離成正比,因此當作戰半徑太遠的時候,導航誤差就會非常大。即便是當時精度最好的陀螺儀,誤差也在千分之一以上。也就是說,每飛行一千公里,導航誤差就超過了一公里。事實上,這種高精度慣性導航儀還無法裝備到轟炸機上,主要是其體積過於龐大,一般用在艦艇上,而用於轟炸機的導航儀的精度在千分之五以上,裝備“空中霸王”的導航儀的誤差接近百分之一。如此一來,每飛行一千公里,就會偏航十公里。如果轟炸目標是大城市,問題還不是很大。可是當轟炸目標是工廠、油田等目標的話,那問題就非常嚴重了。

在第四次轟炸行動中,那個投錯了炸彈的轟炸機聯隊就是因爲領隊長機的航向偏差過於巨大,結果領航員把郊外農場裡燃燒的麥杆堆當成了被炸燬燃燒的油井,然後率領兩百多架轟炸機投下了炸彈。

爲了解決慣性導航儀誤差過大的問題,工程師發明了無線電導航儀。

說白了,無線電導航儀就是一部無線電監聽設備。只是,該設備只接收由導航電臺發出的特別信號,並且根據這些信號計算出轟炸機的位置。與慣性導航儀相比,無線電導航儀的精度與飛行距離基本上沒有關係,因此主要用於遠程轟炸。如果後方的導航電臺足夠多,而且分佈得足夠廣,那麼轟炸機在飛行兩千公里之後,依然能夠把誤差控制在十公里以內,比慣性導航儀好多了。

當然,無線電導航儀也有弊端。

這就是,如果轟炸機的作戰半徑超過了兩千公里,就只能使用長波導航電臺,因此需要給轟炸機安裝一根足夠大的天線。當然,並非所有轟炸機都有無線電導航儀,一般只裝在領隊長機上。這根天線,一般從機頭的正上方拉到垂直尾翼的頂部。也正是如此,領隊長機非常容易辨認。有經驗的戰鬥機飛行員在攔截敵人的轟炸機羣的時候,肯定會首先攻擊有這種天線的轟炸機。

說白了,這根天線等於表明了身份。

當然,這兩種導航方式的精度都不夠高。

爲了解決導航問題,工程師還想出了很多別的辦法。比如針對夜間轟炸行動,中國的工程師就研製出了一種星座導航儀,即通過對比夜空中的星座位置來確定轟炸機的位置,只要星圖足夠精確,可以把導航誤差縮小到五公里之內。問題是,這種導航手段也不是任何時候都用得上。如果夜空中陰雲密佈,那就等於擺設了。此外,還需要對轟炸機的導航員進行嚴格訓練。

當然,其他導航方式也存在很多難以克服的問題。

只是,在白天的話,這些問題都比較容易解決,畢竟飛行員有可以參照的地標,因此能夠修整航線。

在夜間,就算有地標,飛行員也不見得能看得到。

更要命的是,如果大部分航線都在海洋上空,那麼在飛到陸地上空的時候,機羣恐怕已經嚴重偏離了航線。

也正是如此,三次夜間轟炸行動取得的戰果都極爲有限。

當時,受到傷害最大的不是美軍,而是墨西哥灣裡的海洋生物。

在遭到轟炸之後,至少有數百萬桶石油泄露,其中很大一部分流入了墨西哥灣。到戰爭結束的時候,油污幾乎覆蓋了半個墨西哥灣,一些油污甚至隨着洋流進入了加勒比海與北大西洋。

這些油污在海面上漂浮了十多年,直到六零年代才完全消散。

戰後,甚至有很多人認爲,正是因爲有很多油污隨着墨西哥灣暖流進入北大西洋,導致紐芬蘭漁場遭受滅頂之災。要知道,紐芬蘭漁場是世界上最大的四個漁場之一。在十八與十九世紀,紐芬蘭漁場產出的海魚幾乎供養了整個歐洲,其提供的蛋白質,佔到了歐洲人攝入總量的百分之六十。戰後,紐芬蘭漁場的產量急劇降低,在六零年代初跌到谷底,從七零年代初纔開始逐漸恢復。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失敗的轟炸行動,讓中國空軍不得不改變轟炸戰術。

只是,沒有戰鬥機護航,在白天進行轟炸,等於讓轟炸機飛行員去送死,巨大的損失根本無法承受。

在夜間轟炸,糟糕的轟炸效果又等同於浪費炸彈與燃油。

顯然,要想提高轟炸效果,唯一的辦法就是想辦法安排護航戰鬥機。

只是,艦隊肯定發揮不了作用,顧祝同不會讓艦隊去冒險,而且馮承乾也絕對不會讓他這麼做。

那麼,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第443章 大裁軍第79章 將計就計第4章 政治體制第354章 知難而退第140章 有心無力第2章 重新開始第94章 決戰在即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413章 出征第171章 振作第504章 疲勞作戰第555章 從艦到岸第58章 急流勇退第117章 算計第607章 放權第207章 冒險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97章 血戰蔚山第335章 一步之遙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385章 掉隊第282章 臨陣磨槍第102章 反客爲主第129章 意義第50章 歐戰風雲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41章 載譽而歸第228章 新戰場第206章 出奇制勝第33章 遠東起火第334章 進軍東南第538章 主力陸戰師第580章 新使命第20章 強者第61章 中興干將第46章 歐陸變局第194章 主動攔截第614章 戰略優勢第149章 主要目的第64章 機會與挑戰第567章 默默無聞第14章 海軍之父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383章 轉折點第181章 替身第201章 有得有失第235章 中流砥柱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18章 逃跑第157章 僱傭兵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132章 優中選優第17章 戰略大師第505章 代價第167章 血誓第285章 目的第62章 勝負未定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105章 不抱希望第258章 尼米茲猜想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622章 價值第219章 利益至上第179章 突擊第150章 拷問第140章 失控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63章 火藥桶第279章 恍然大悟第82章 親自上陣第537章 最後的預備隊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19章 送上門來第68章 不放棄第12章 危機浮現第599章 談判第424章 時間緊迫第610章 你爭我奪第141章 巨大代價第235章 棋逢對手第245章 錯誤連連第289章 畫蛇添足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202章 最後之戰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589章 人才第一第177章 新局面第411章 出兵大西洋第99章 賣國與亡國第138章 讓步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60章 幸運兒第90章 戰略關鍵點第345章 下一個目標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487章 四道防線第42章 自以爲是第140章 有心無力第170章 報道
第443章 大裁軍第79章 將計就計第4章 政治體制第354章 知難而退第140章 有心無力第2章 重新開始第94章 決戰在即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413章 出征第171章 振作第504章 疲勞作戰第555章 從艦到岸第58章 急流勇退第117章 算計第607章 放權第207章 冒險第606章 無償援助第97章 血戰蔚山第335章 一步之遙第575章 向東推進第385章 掉隊第282章 臨陣磨槍第102章 反客爲主第129章 意義第50章 歐戰風雲第260章 動力之源第41章 載譽而歸第228章 新戰場第206章 出奇制勝第33章 遠東起火第334章 進軍東南第538章 主力陸戰師第580章 新使命第20章 強者第61章 中興干將第46章 歐陸變局第194章 主動攔截第614章 戰略優勢第149章 主要目的第64章 機會與挑戰第567章 默默無聞第14章 海軍之父第251章 偃旗息鼓第383章 轉折點第181章 替身第201章 有得有失第235章 中流砥柱第563章 兩手準備第18章 逃跑第157章 僱傭兵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132章 優中選優第17章 戰略大師第505章 代價第167章 血誓第285章 目的第62章 勝負未定第177章 緊急行動第105章 不抱希望第258章 尼米茲猜想第470章 等待機會第198章 全力一搏第622章 價值第219章 利益至上第179章 突擊第150章 拷問第140章 失控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63章 火藥桶第279章 恍然大悟第82章 親自上陣第537章 最後的預備隊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19章 送上門來第68章 不放棄第12章 危機浮現第599章 談判第424章 時間緊迫第610章 你爭我奪第141章 巨大代價第235章 棋逢對手第245章 錯誤連連第289章 畫蛇添足第336章 勝利在望第202章 最後之戰第347章 刻不容緩第589章 人才第一第177章 新局面第411章 出兵大西洋第99章 賣國與亡國第138章 讓步第587章 技術決定未來第60章 幸運兒第90章 戰略關鍵點第345章 下一個目標第118章 急流勇退第487章 四道防線第42章 自以爲是第140章 有心無力第170章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