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權衡

秦震是個雷厲風行的人,當下就召集人手,詳細研究起鹽引法令來,並很快將研究好的結果寫了摺子,派快馬連夜送進京城。

“此時啓用鹽引之法,是條不錯的權宜之計,可以解得燃眉之急。不過,靖安王爺就要擔上些風險。”紀二老爺緩緩地說道。

從客院出來,紀二老爺、紀三老爺和紀曉棠就往藏書閣裡坐了說話。

“要做成事,總得有擔風險的人不是嗎?”比起紀二老爺的憂慮,紀曉棠看上去似乎就輕鬆了許多。“而且,依爹爹和小叔看,王爺可是那種怕擔風險的人?”

“唔……”紀二老爺沉思不語。

紀三老爺就痛快了許多,他覺得拋開王爺的身份,秦震做事還是很對他的脾氣的。

“我看王爺是個有膽量有作爲的人,他絕不會怕擔風險。有王爺在,這天下的百姓應該就有救了。”

“三弟,慎言。”紀二老爺立刻就說道。

紀三老爺臉色微變,忙就起身,很鄭重地點頭應是。

“曉棠,你怎麼看?”等紀三老爺重新坐下,就問紀曉棠。

紀曉棠的看法,跟紀三老爺的大體相同。秦震確實不怕擔風險,但是他可不會去擔無謂的風險。如果鹽引這件事做成了,立刻就能大大緩解大秦境內缺糧的問題。

靖安王爺的聲望,也會如日中天。

“爹爹,我知道你的擔心。可是放眼天下,根本就沒有我們能夠躲避的地方,也沒人會容許我們躲避。”不能躲,那就只能迎難而上。

“我知道。”紀二老爺嘆氣點頭。也正是因爲明白這一點,他沒有阻止紀曉棠。

鹽引的事情,紀曉棠給出了提議,其餘的事情再不需要他們來操心。他們來藏書閣,是要商量另外一件要緊的事。

“因爲說到鹽引,將出海的事情就岔了開去。王爺很快就會再次提起,到時候咱們該如何應對。要先商量仔細。”紀二老爺就道。

“小叔再次出海。只怕事所難免。”紀曉棠就道。

紀二老爺點頭。

紀三老爺也點頭,他很願意再次出海,根本就不懼怕什麼艱難和危險。

“不過。小叔也不能白白出力。”紀曉棠卻又道,“爹爹,小叔,我已經爲紀家想好了一條出路。成功與否。就在這幾天了。”

紀曉棠將聲音壓的低低的,如此這般跟紀二老爺和紀三老爺說了一番話。

紀二老爺和紀三老爺都沉默了半晌。

“這……能行得通?”沉默過後。還是紀三老爺先開了口。

“這件事能成與否,關鍵還在王爺的態度。”紀二老爺接着說道。

“爹爹說的不錯。”紀曉棠點頭,“咱們手中已經有了足夠的尺碼。而且,今天鹽引提議。我觀王爺的行事,正與我猜測的一般。這一局,我賭他會答應。也有這個本事可以答應。”

紀二老爺思忖了半晌,最後鄭重點頭。

“這件事。就依曉棠的意思。若是能夠辦成,各方皆大歡喜,而我紀家從此之後,也可自在天下,再無後顧之憂。”

三個人將事情商量妥當,各自分開行事不提。

……

秦震數次上書,力排衆議,三月中旬,朝廷頒佈以糧換鹽引的鹽引法令。法令一經頒佈,果然就有各地豪族響應。

因爲秦震親駐,任安府一地豪族的響應就更加積極。

這天,秦震從外面回來,顯見得心情非常不錯,還吩咐了下去,讓人準備了小宴席,準備傍晚邀請紀家人和祁佑年小酌一番。

紀曉棠在後面就知道了消息,知道秦震此刻正在如意園中,她就略收拾了一番,帶着錦兒、繡兒、翠兒和碧兒四個往如意園中來。

一路暢通無阻,紀曉棠在假山旁的涼亭中遇到了秦震。

“曉棠好興致。”秦震笑着對紀曉棠道,“鹽引之法,如今已經初見成效。多虧了曉棠獻策,我還沒有好好謝過曉棠。一會我讓人準備了個小宴席,曉棠定要賞臉下顧纔是。”

秦震是真的心情很好。

“王爺有請,敢不從命。”紀曉棠就笑着道,“只是鹽引之事,萬萬不敢居功。不是王爺以大智慧、大力量、大慈悲,就是有再好的濟世救民良策,也無法得以實施。”

紀曉棠的話並沒有任何出格之初,完全可以當做是對秦震的歌功頌德來聽。然而秦震顯然並不這麼認爲,他看着紀曉棠,目光中飽含深意。

今晚秦震設宴,必定會重提讓紀三老爺出海之事。而有些事,必須要在秦震開口之前擺明。

“王爺雖是第二次來,這如意園中只怕還沒有看遍。”所以,雖是被秦震這樣看着,紀曉棠還是乾脆地轉開了話題。

“那就有勞曉棠帶路。”秦震笑道。

紀曉棠領着秦震,沿着園中的青石路一路走去,卻是轉出瞭如意園。秦震左右看看,卻隻字不提,只跟紀曉棠說些別的閒話。

很快,紀曉棠就領着秦震到了一所小院前面。

這小院緊挨着如意園,小巧、別緻且十分幼稚,正是紀家的小書齋。

“請王爺到裡面喝茶稍坐。”紀曉棠就道。

秦震一點兒都不吃驚,相反,他似乎是早就猜到了紀曉棠會帶他到這裡來的。

小書齋的院中靜悄悄的,廊下只有兩個小丫頭守着,見紀曉棠帶着秦震來了,兩個小丫頭忙都行禮,就要往屋子裡稟報。

紀曉棠輕輕擺手,讓小丫頭退下,就帶着秦震徑直上了臺階,掀簾子走進屋中。

三月的天氣,這屋子裡卻還攏着兩個火盆。屋子裡暖烘烘的,充滿濃郁的草藥氣味。這對一般人來說,絕不是個舒適的環境。更何況是秦震。

然而秦震進了屋裡,卻一如往常一樣,並無任何異狀。

秦震遊目四顧,目光立刻就落到了臨窗的短炕上。

謝懷瑾穿着厚厚的棉袍,就坐在短炕之上,紀曉芸手中端着藥碗,臘梅手中端了一盤蜜餞。都站在炕下。

紀曉芸正在勸謝懷瑾吃藥。

“懷瑾哥哥。該吃藥了。”紀曉芸柔聲道。

謝懷瑾卻嘟着嘴,扭了扭身子,並不肯痛快吃藥。

“我不吃。你總騙我。說藥不苦,可每次都是苦的。”

“這次並不騙你。郎中換了藥方,這藥汁比上回的可好喝多了。”紀曉芸耐心地道。

“你怎麼知道?”謝懷瑾不信,一雙眼睛在瘦削且依舊有些蒼白的臉上顯得又黑又大。

“我當然知道。我剛纔嘗過了。”紀曉芸就道,“懷瑾哥哥。快些吃藥。”

“那,吃一口藥,就吃一塊蜜餞。”謝懷瑾眨眨眼睛,伸出手指比劃着道。

“好。一口藥,一塊蜜餞。”紀曉芸好脾氣地應道。

謝懷瑾這纔不再躲避,任由紀曉芸喂藥給他吃。果然是喝一小口藥汁,就要吃一塊蜜餞。

紀曉棠領着秦震只站在門口。並沒往裡走,也沒出聲驚動紀曉芸。看到這裡,紀曉棠就側頭覷着秦震的面色,便和秦震又輕手輕腳地從屋子裡退了出來。

“王爺,這……就是謝懷瑾了。”站在小書齋的院中,紀曉棠對秦震說道。

謝懷瑾傷重,紀曉棠等衆人又向秦震說明,謝子謙造反的事情,謝懷瑾一直被矇在鼓裡,且在反賊作亂當夜,謝懷瑾勇敢地站了出來,用他的性命反抗了謝子謙。

紀曉棠求情,又考慮到各方面的情況,秦震也就默認了紀家照顧謝懷瑾。畢竟,帶走個半死不活的謝懷瑾,對他來說並沒有任何好處。而讓紀家照顧謝懷瑾,謝懷瑾才能康復,紀家也會因此記他的人情。

謝懷瑾在小書齋,只有紀曉芸帶着丫頭照顧,還有李郎中按時來診脈,除此之外,再無外人接觸。

就在秦震的眼皮子底下,紀家人知情識趣,做的妥帖,秦震也樂得送這個人情。

然而,這種情況只能是暫時的。一旦謝懷瑾的身子養好了,他就再也沒有住在紀家的道理。到時候,清遠縣衙的大牢,然後,估計就是京城大理寺的死囚牢。

紀曉棠費盡心力保住謝懷瑾,可不是爲了讓他有個健康的身子好去吃牢飯、被斬首示衆的。

“他……一直就是這樣?”秦震就問。

“整整昏睡了四天,大家都覺得沒指望了。之後雖然醒過來,卻什麼人都不認得了。不僅如此,似乎這裡……”紀曉棠指了指自己的頭,“只有七八歲的心智。……他當時受傷太重,且還撞到了頭。郎中說,這樣已經是最好的情況了。”

“繼續將養,可否康復?”秦震又問。

“完全康復絕不可能,最好的,就是現在這樣。”紀曉棠就道。

這一點上,紀曉棠並沒有完全說實話。畢竟,這世上,奇蹟還是很少出現的。

秦震沉吟不語。

這樣的謝懷瑾,對他來說,毫無用處。

“懷瑾哥哥的身世很可憐。”紀曉棠的目光漫不經意地在秦震面上掃過,就猜到了他的想法。

“哦?”秦震似乎在思考着什麼,漫應了一聲。

“別人不知道……,我們自小一起長大,謝家伯孃並不避諱我。懷瑾哥哥並非謝知縣和謝伯孃親生。”

“哦?”這一次,秦震扭過頭來,看着紀曉棠,他的全部注意力終於都在紀曉棠所說的話上頭了。

“懷瑾哥哥是一生下來,就被謝知縣抱來給謝伯孃養了。”

“你是說,謝懷瑾不是謝子謙親生,是他親族的孩子?”

“不。謝知縣並無親枝近族。在懷瑾哥哥被抱給謝伯孃之前,謝知縣就曾對謝伯孃說過,有個孩子要抱來,當他們的孩子養育。謝知縣不肯對謝伯孃細說,只說這個孩子,非常重要,價值連城,而且……”

紀曉棠略略數語,不禁讓人疑竇頓生。謝懷瑾竟是謝子謙殺人奪來的孩子?

這天下,會有哪個孩子能夠讓謝子謙這麼做,且還說他價值連城。

秦震看着紀曉棠,狐疑不定。

“當時大家眼裡謝知縣謙謙君子,自然不會往這方面想。可我見他那晚殺懷瑾哥哥絲毫不手軟,之後也沒有任何疼惜、痛苦,我就知道,這隻怕就是真相了。”

當時在場的只有紀家人,紀曉棠說什麼,就是什麼。

紀曉棠似乎只是感慨謝懷瑾的身世,說了這幾句,就打住了話題。

“聽說王爺正在爲蜀中反賊的事情煩心?”

“曉棠也知道這件事?”

“怎麼會不知道,”紀曉棠笑了笑,“如今外面傳言紛紛,都說是蜀中的反賊,是先宋的後裔,如今要匡扶祖宗的基業。”

“說起來,宋是被燕所滅,與我朝並無滅國之仇。且如今已過百年,在於我,實在想不出那些人以宋的旗號,竟能招攬許多人。”看看秦震的面色,紀曉棠接着又道。

“民間也已經傳遍了啊,”秦震的神色莫測。如今大秦境內聲勢較大的幾股反賊,謝子謙這一股已經大部被滅,剩下的幾股力量中,就屬蜀中的那一支堪稱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官兵幾次圍剿,都沒有討到好處,反而助長了對方的聲威。

“皇兄爲此事輾轉反側,我自然是想替君分憂。”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如果能夠證明他們並不是先宋的後裔,那麼人心向背,自然局勢逆轉。”紀曉棠就道。“而且,依王爺所言,朝廷一直並未放棄追尋齊家後裔,想要厚待之。民間也傳說紛紛,現在就是說齊家並無後裔,只怕也難以服衆了。此事若早些塵埃落定,於國於民都有莫大的好處。”

“王爺如果做成此事,造福萬民,也是莫大之功。”

秦震的眼睛眨也不眨地看着紀曉棠。

紀曉棠微微一笑。

“王爺力排衆議,促成鹽引法,我爹爹和小叔的意思,紀家自然傾囊支持。”

“還有王爺上次所提出海之事。小叔在海外發現高產作物,且極耐乾旱,若是能夠尋回來推廣,又是王爺一件曠世奇功!”

“果真有此事?”

“我難道還敢欺瞞王爺,一會叫了我小叔來,細細說與王爺聽。”

“若是……”秦震垂眸看着紀曉棠,“那麼曉棠之意,也未必就無法達成。”

推薦弱顏完本種田文(。)。.。

第46章 轉折第71章 反目第68章 帝王第20章 克妻第73章 親近第37章 風水之說第74章 暑氣第44章 遮掩第209章 狐狸尾巴第247章 權衡第102章 世子第142章 情濃情薄第158章 出人意表第89章 拼酒第41章 請君入甕(二)第83章 安王府第49章 聽書第121章 家族第156章 密旨第229章 丫頭第14章 獵戶第245章 維護第31章 示好第15章 失蹤第33章 甄氏第189章 狠心第179章 中秋(二)第160章 慶生第38章 蛛絲馬跡第85章 回門第19章 懷疑第83章 有喜第160章 子孫滿堂第27章 後衙第177章 宿怨第8章 粉黛爭鋒(二)第142章 出資第35章 防患第94章 皇后第41章 家事第16章 鴻雁第2章 萱華堂第228章 慈悲第256章 夜狩第70章 指婚第50章 偶遇第7章 粉黛爭鋒第226章 糧草第65章 危機第37章 風水之說第58章 異樣心思第84章 愛若珍寶第82章 鬧新房第139章 皇親第216章 暗訪第56章 親戚第141章 心意第193章 連環兇案第144章 兄弟第59章 閨中第246章 獻計第67章 花落誰家第123章 周旋第47章 意想不到第205章 嫌隙第46章 消息第229章 丫頭第40章 將計就計番外一回歸故里第54章 計之長遠第240章 圖窮匕見第149章 命第37章 風水之說第58章 異樣心思第161章 背地裡第56章 仁第237章 父子第237章 父子第147章 天倫之樂第184章 晚秋第200章 對策第99章 籌碼第68章 帝王第99章 籌碼第163章 含笑第82章 親情第184章 晚秋第34章 蹊蹺第111章 春雨第49章 聽書第23章 應變第103章 兄弟第一六四章 重逢第180章 圓月之約第104章 母親第80章 慶生第87章 入秋第168章 秘藥第146章 皆大歡喜第172章 牽絆
第46章 轉折第71章 反目第68章 帝王第20章 克妻第73章 親近第37章 風水之說第74章 暑氣第44章 遮掩第209章 狐狸尾巴第247章 權衡第102章 世子第142章 情濃情薄第158章 出人意表第89章 拼酒第41章 請君入甕(二)第83章 安王府第49章 聽書第121章 家族第156章 密旨第229章 丫頭第14章 獵戶第245章 維護第31章 示好第15章 失蹤第33章 甄氏第189章 狠心第179章 中秋(二)第160章 慶生第38章 蛛絲馬跡第85章 回門第19章 懷疑第83章 有喜第160章 子孫滿堂第27章 後衙第177章 宿怨第8章 粉黛爭鋒(二)第142章 出資第35章 防患第94章 皇后第41章 家事第16章 鴻雁第2章 萱華堂第228章 慈悲第256章 夜狩第70章 指婚第50章 偶遇第7章 粉黛爭鋒第226章 糧草第65章 危機第37章 風水之說第58章 異樣心思第84章 愛若珍寶第82章 鬧新房第139章 皇親第216章 暗訪第56章 親戚第141章 心意第193章 連環兇案第144章 兄弟第59章 閨中第246章 獻計第67章 花落誰家第123章 周旋第47章 意想不到第205章 嫌隙第46章 消息第229章 丫頭第40章 將計就計番外一回歸故里第54章 計之長遠第240章 圖窮匕見第149章 命第37章 風水之說第58章 異樣心思第161章 背地裡第56章 仁第237章 父子第237章 父子第147章 天倫之樂第184章 晚秋第200章 對策第99章 籌碼第68章 帝王第99章 籌碼第163章 含笑第82章 親情第184章 晚秋第34章 蹊蹺第111章 春雨第49章 聽書第23章 應變第103章 兄弟第一六四章 重逢第180章 圓月之約第104章 母親第80章 慶生第87章 入秋第168章 秘藥第146章 皆大歡喜第172章 牽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