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抔土

(12點前還有一章。)

不惹是生非的四騎,在偌大一座大盞城的去留,就像滴水投於巨壑,根本激不起什麼。

徐鳳年跟張秀誠談妥事宜後,很快就離開酒樓,青竹娘只在相送時說了一句話,說上次離別,他送給她一句話,這次她還給他。徐鳳年笑着說收下了。

張秀誠回到雅間窗口望着四騎在街上遠去,沒有轉身,女子正在緩緩收拾桌上的酒壺酒杯,和那些盛放佐酒小菜的精緻碟子,張秀誠好奇問道:“青竹娘,那句話是什麼?可以說嗎?”

青竹娘婉約笑道:“有什麼不能說的,他上次對我說好好活着,天底下沒有比這更大的道理了。”

張秀誠感慨道:“這世道要亂了。”

青竹娘小聲問道:“他到底是誰?你要是不能說,就別說。”

張秀誠轉過身,有些疑惑,“還真不能說,只是我跟他聊了那麼多,青竹娘你沒猜出來?”

青竹娘臉頰微紅,“我也不知道當時在想什麼,反正覺得現在好像什麼都沒能記住。”

張秀誠愣了一下,忍住笑意,“你就當他是徐朗好了,反正他真實身份總有水落石出的一天,到時候你就算逃回北莽閉上耳朵都沒用。從他對待那婢女的細節中看得出來,不說是好人,但肯定壞不到哪裡去。”

青竹娘白了一眼這個總喜歡自嘲只會在故紙堆裡降妖除魔的道士,輕聲道:“他呀,壞着呢。”

張秀誠不明就裡,也不樂意摻和這攤子事情,省得裡外不是人。對了,在春秋士子眼中的神州陸沉後,也不知哪個嘴上不積德的讀書人說了句大損話,流傳甚廣,就是說“徐驍照鏡子,裡外不是人”。張秀誠在薊州紮根後一開始不理解,後來才知道是罵那位老涼王殺人太多,是闖入陽間的厲鬼。至於其它如“大將軍走路,一高一低”,這個簡單明瞭,是在暗諷徐驍是個瘸子,“上樑不正下樑歪”,曾經是用以笑話人屠駝背和他長子徐鳳年紈絝無良,不過隨着徐鳳年的名聲大振,已經很少有人提起。

張秀誠嘆了口氣,可惜自己是沒法子看上一眼那位功高震主且得善終的大將軍了。收斂起這些無用思緒,張秀誠看了眼窗外天色,自己也該出城了,大當家那邊還等

着自己的消息。張秀誠突然坐回位置,讓青竹娘放回杯筷菜碟,倒了杯酒,慢飲起來。

她則斜靠在窗口,安靜望着那熱鬧喧囂的異鄉市井。

————

徐鳳年四騎在過大盞城以北雁停關後,爲了防止橫生枝節,就棄馬而行,徒步翻山越嶺,在樵獵罕至的山路快速北行。糜奉節和樊小釵都對那孩子刮目相看,小小年紀,悟性好不奇怪,但內力如此雄厚就完全說不通了。他們當然打破腦袋都想不到牧羊童餘地龍,繼承了王仙芝的半數衣鉢。薊州之行,六年鳳總能精準找到徐鳳年,傳遞來幽州戰況。當一行四人沿着一條峽谷奔走在高處脊背上,徐鳳年又一次驟然停下身形,擡臂撐起那隻破雲而墜的神俊海東青。糜奉節看見往常神情平淡的北涼王這次有些凝重,站在崖畔怔怔出神。餘地龍一屁股坐在地上,脫下那雙結實牛皮靴子倒提起來,倒掉那些硌腳的沙礫。

糜奉節忍不住開口問道:“葫蘆口戰事不利?”

徐鳳年搖頭道:“棗馬寨那邊的第一場接觸戰,雙方戰損其實還在褚祿山和燕文鸞的意料之中。但是就目前我收到的諜報來看,有些戰場之外的‘意外’必須要重視起來了。楊元贊親自領先鋒軍直撲臥弓城。自古以來,一輩子得有半輩子活在馬背上的北方遊牧民族,自然騎射嫺熟,但大奉王朝開國初期仍是對草原勢力保持着絕對優勢,你們也許想不到,哪怕在大奉末期,哪怕不依靠城池堅固和精銳弓-弩,奉軍與草原騎兵的交戰,依舊是可以打平手的。雙方出現勝負顛倒,也就是這兩百來年的事情,無數趟夾帶私貨牟取暴利的邊關貿易,加上兩百年無數次南下游掠的大擄而歸,讓北方草原擁有了相當規模的匠人和鐵器,春秋士子洪嘉北奔,更給北莽帶去了豐富的人口、深厚的中原文化,以及潛移默化的戰爭觀念。董卓私軍重視步卒,重視攻城,重視輔兵,就是其中一個顯著的變化。”

徐鳳年蹲下身,抓起一抔黃土,輕輕攥在手心,說道:“北莽號稱在東線一口氣投入三十萬大軍,如果往前推個三四十年,我們身處中原春秋九國早期,一定會想當然以爲所謂的三十萬兵馬,撐死了就是十來萬戰兵,就算再加上運輸糧草的民夫和負責保養輜重器械的輔兵,也到不了三十萬。這種未戰之前先把自己膽子壯上一壯的陋習,徐驍可能不是第一個心生牴觸之人,但徐驍絕對是牴觸得最堅決最徹底的武將,從他攻打各大離陽藩鎮割據勢力開始,他有五千兵馬就說五千。後來還鬧出個天大笑話,剛打北漢那會兒,北漢前線將領一聽諜報說是徐驍出征時帶了兩萬,守城大將掐指一算,好嘛,照老規矩不過六七千人而已,至多一萬,這場仗有的打,不用撤退。最終那名北漢大將給徐驍擒獲,斬頭祭旗前還使勁大罵徐驍是個大騙子,徐驍氣得一腳就踹掉那大將半口牙齒,回罵了一句,‘老子說兩萬就是兩萬,童叟無欺,這樣的老實人你也有臉罵騙子?!’”

餘地龍原本在抓着兩隻靴子晃來晃去,像是想要兜些風在靴子裡。聽到這裡,也安靜下來豎起耳朵聽師父講說那些離他很遠的一樣東西,“戰爭”。

徐鳳年握緊五指,感受着手心由黃土帶來沁涼感,感慨道:“北莽涼州中線和流州西線不去說,幽州東線上的三十萬,戰兵可是多達二十餘萬,而且其餘十萬輔兵,其實也與戰兵無異。北莽多騎少步,董卓定下規矩,此次出征作戰,戰兵在奔襲途中一律不許搭建帳篷,下馬閉眼則睡,睜眼上馬則戰。之所以有十萬輔兵,更多是爲了針對葫蘆口的堡寨體系而設,楊元贊對付棗馬寨堡羣,就是交由各路輔兵去攻城拔寨,這十萬輔兵中的統兵將領,大多父輩都是春秋遺民,或者直接就是四五十歲的春秋遺民本身。而楊元讚的親軍和洪敬巖的柔然鐵騎,這些主力騎軍直接繞過寨堡,長驅直下,力求以最快速度推進到臥弓城下,等到大軍兵臨城下,攻城器械運到之時,那麼後方戰線也差不多已經清掃乾淨,龍腰州負責糧草補給的徵役民夫就可以源源不斷地安然南下。所以說這場仗,北莽和董卓打得很‘中原’。”

樊小釵冷冷道:“如此說來,臥弓城以北的堡寨擺明了就是一個死字,爲何幽州不乾脆將臥弓、鸞鶴、霞光三城在葫蘆口最北一字排開,不就將北莽大軍攔在關外了嗎?還不用擔心各大堡羣被北莽騎軍緩緩蠶食。說到底,你們北涼爲了那個雄甲天下的名頭,就不把士卒性命放在眼裡!”

糜奉節用看待白癡的眼神打量着這個娘們,老人那張乾枯臉龐上破天荒有了些笑意,當然這種笑容肯定跟善意無緣。這不是說糜奉節一下抓住了樊小釵言語中的漏洞,沉劍窟主的想法簡單至極,在沙場上血水裡泡過死人堆裡躺過的北涼武將,尤其是用春秋戰事證明過自己戰爭才華的老將燕文鸞之流,怎麼會是沽名釣譽的傻瓜?

徐鳳年沒有嘲笑樊小釵站着說話不腰疼,或是譏諷她的井底之蛙,而是擡起那握土的拳頭點了點腳邊峽谷,平靜道:“葫蘆口不是這裡,我親自走過塞外,大體上能想象得出葫蘆口的口子到底有多大。且兵事上何處依山建城,何處斷塞築隘,何地臨水建堡,何地據險造燧,不但都有講究,而且也都有種種複雜的變通。葫蘆口,是北涼道地勢最得天獨厚也是唯一擁有天然縱深的防禦重地,你說讓堡寨士卒去死,其實是對的,一旦敵軍‘寇大至’,這些據險而守的將士,其險是不足以‘守活’的,只能死守和‘守死’。”

徐鳳年握緊拳頭,崖上風沙撲面,吹拂得他鬢角髮絲繚亂,道:“北涼只告訴離陽葫蘆口可以填下十五六萬的北蠻子,中原人大多不願意相信。若是說燕文鸞一開始就是要葫蘆口三城兩百堡寨的五萬幽州守軍,要他們全部戰死在葫蘆口……”

語氣始終平緩的徐鳳年略作停頓後,笑了笑,“恐怕中原就是聽說了這件事,也會假裝沒聽見的。也許哦了一聲,然後就沒下文了。該喝酒喝酒該賞雪賞雪該清談清談,人生得意須盡歡啊。”

樊小釵咬着嘴脣,仍是倔強問道:“一人願意死戰,百人願意,就算千人願意,可幽州邊軍五萬人,真願意明知要死也死在葫蘆口?爹孃給了他們兩條腿,不會逃?”

糜奉節終於可以理直氣壯教訓這個除了殺人什麼都不會的娘們了,嗤笑道:“你這位舊北漢頭等勳貴的遺脈,哪裡能曉得北涼人是怎麼想的。大將軍入主北涼不過二十來年,軍心猶在,何況北涼邊境這麼多年可不是啥太平日子。當兵打仗,上陣殺敵,北涼甲天下,可不是光靠北涼大馬和弓-弩涼刀,歸根結底,是那股子氣撐着!你樊小釵懂嗎?!”

徐鳳年不置可否,微微苦澀輕聲道:“北涼一向對外宣稱三十萬鐵騎,離陽好事者一直很好奇徐驍到底給我攢下多少家底,騎軍步卒各有多少,邊軍和地方駐軍各有多少。”

餘地龍輕聲問道:“師父,那到底有多少啊?”

徐鳳年出現一抹恍惚失神,轉過頭後,笑臉溫柔道:“你猜?”

餘地龍搖搖頭。

徐鳳年重新望向西北天空,曾經有個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老了的老頭子,就很喜歡說你猜兩個字,徐鳳年總報以白眼回一句踩你大爺啊,他就會笑眯眯回答對嘛,本來就是你爹。

徐鳳年收起這一點點思緒,沉聲道:“葫蘆口幽州駐軍願意死守,有糜奉節你說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卻沒有說出。北涼不足兩百萬戶,受限於狹小地域,不管如何休養生息,人口始終不到千萬。那麼我問你們一個很簡答的問題,區區兩百萬戶,北涼軍卒竟有數十萬,哪家哪戶不是有人身在軍伍?!如果北涼邊軍覆滅,又有哪家哪戶不需要身披縞素?!”

徐鳳年咬牙道:“其中幽州青壯幾乎全在幽州本地軍中,葫蘆口三城兩百堡寨所有駐軍的背後,幾乎咫尺距離,就是他們家鄉!他們多死一人,家人也許就能多活一天!道理就這麼簡單!”

徐鳳年緩緩站起身,說道:“主持幽州軍務的燕文鸞,他訂立了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徐驍在世時,就有無數幽州官員大肆抨擊,等我世襲罔替之後,黃裳在內所有赴涼士子,無一不強烈要求將這條規矩廢除。”

糜奉節不知此事,倒是成爲拂水房大諜子的樊小釵很清楚。

“幽州邊軍有鐵律,不論何人,臨陣後退者,一經查實,全家皆斬!”

“燕文鸞曾經親口對我說過,他可以不當那個北涼步軍統領,甚至可以把幽州邊關軍權交給別人,但是這條規矩,在他戰死前,誰都不能改。我徐鳳年,也不行!”

徐鳳年吐出一口濁氣,眯起眼輕聲呢喃道:“這就是戰爭,這就是北涼。”

山風凌厲,徐鳳年站在崖畔,跟三人離着有些遠,顯得有些形單影隻。

樊小釵猶豫了一下,開口問道:“接下來做什麼?”

徐鳳年微笑道:“能做什麼就做什麼。來薊州,這趟趕路,我就一直在做同一件事情。”

之前有所察覺端倪的糜奉節小心問道:“王爺是在試圖重返武道巔峰?”

徐鳳年回答道:“山窮水復疑無路,而且就算腳下真的已經沒有路了,我也得自己走出來一條。”

敦煌城外有巨大石佛,以雄山爲胚。

大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笑看人間,憐憫世人。

武當山主殿有真武大帝,扶劍而立數百年。

聖廟內至聖、亞聖和諸多陪祭先賢,身死氣猶在。

他輕輕默唸道:“自在觀觀自在,無人在無我在,問此時自家安在,知所在自然自在。如來佛佛如來,有將來有未來,究這生如何得來,已過來如見如來。”

道門坐忘悟長生。佛家觀想求放下。儒教守仁恪禮弘毅。

徐鳳年閉上眼睛,伸出手攤開,任由大風吹散手心那抔黃沙。

————

當徐鳳年最後趕至橫水城,特意穿上一襲素潔儒衫的中年男子獨自出城相迎,說一句話,相贈一物。

徐鳳年策馬離去時,永徽六年的榜眼郎,長揖作別。

“我於永徽七年離開江南,曾隨身攜帶一袋家鄉泥土,十四年後,泥土早已消散不存,只留下這隻舊布袋,懇請我死後,北涼馬蹄有朝一日能踩在北莽腹地,到時候且取一抔北莽泥土,遙祭衛敬塘!”

第74章 少年俠氣死江湖第55章 坐看雲起第19章 練刀第103章 大軍開拔和狹路相逢第103章 咫尺風雷(上)第113章 地滿血第154章 隔壁桌上北涼王第76章 井中月第51章 酒裡有殺氣第170章 一劍刺死你第210章 說書人酌酒閉目而談第35章 神仙和凡人第88章 王仙芝退去一千丈第185章 兩人之戰,兩國之戰(四)第74章 少年俠氣死江湖第94章 媼相小宦官第104章 仙人撫我頂第74章 算命第91章 知了第237章 又是聖旨到,又見太安城第114章 白衣僧掠白虹第260章 事了拂衣(下)第112章 刀出鞘第89章 破甲第247章 噤若寒蟬(十)第73章 金戈鐵馬入夢來最終章小二上酒第13章 一樣米養江湖百樣人第42章 陰間換刀,陽間喝酒第386章 西楚雙璧(三)第75章 大雨撐小傘,指玄對金剛第132章 八方雷動第70章 不外乎人情第290章 南渡北歸時第322章 三人皆無言第158章 北涼飲盡兩杯綠蟻酒第372章 子曰第129章 怎麼殺一品高手第138章 一燈籠蝶第54章 陸地朝仙第329章 刺史府邸的年輕人們第90章 逍遙遊第399章 屠龍和贗品第50章 急着投胎第127章 魔頭第152章 一院六人第四百零六章第23章 有女口銜驪珠第403章 流州收官之戰第31章 真武見我第29章 書上之人,當死則死第101章 雨中第四魔頭來,雨停第三劍仙來第71章 三十萬碑第32章 扛起天地第152章 大王小鬼齊登場第79章 馬背十四劍第143章 亭中談心第97章 有人血衣拖刀入城第234章 百無一用是(中)第108章 今天不讀書第32章 給不給第143章 亭中談心第171章 哥第118章 離陽失其鹿(下)第145章 驚蟄第349章 敬酒罰酒第173章 老卒第163章 菩薩生青絲第22章 沒有你們的天下十人第75章 打趴下第33章 鴨頭綠第9章 小娘去不去第32章 給不給第324章 滿院蓮第91章 吃紅薯第9章 李淳罡兩願天下劍士第323章 一杆梅子酒,白衣返北涼第118章 徐家年年有餘第180章 遼東虎第84章 幾笑一飛劍第284章 風雪鐵騎下江南(七)第200章 登仙?第112章 刀出鞘第8章 高手第26章 那一年西楚亡了國第142章 先生賣我幾斤仁義道理第139章 神仙第328章 中原亂第142章 你斬溪水我養意第79章 北涼添槍番外第五章第133章 登樓第19章 第一顆石子,紫衣攔江第163章 春秋是塊田,田邊有老農第104章 好鳥好世道第6章 最壞的最好的江湖第48章 風雨來風流去劍氣近第47章 與北涼王說北涼第117章 九問第84章 大王
第74章 少年俠氣死江湖第55章 坐看雲起第19章 練刀第103章 大軍開拔和狹路相逢第103章 咫尺風雷(上)第113章 地滿血第154章 隔壁桌上北涼王第76章 井中月第51章 酒裡有殺氣第170章 一劍刺死你第210章 說書人酌酒閉目而談第35章 神仙和凡人第88章 王仙芝退去一千丈第185章 兩人之戰,兩國之戰(四)第74章 少年俠氣死江湖第94章 媼相小宦官第104章 仙人撫我頂第74章 算命第91章 知了第237章 又是聖旨到,又見太安城第114章 白衣僧掠白虹第260章 事了拂衣(下)第112章 刀出鞘第89章 破甲第247章 噤若寒蟬(十)第73章 金戈鐵馬入夢來最終章小二上酒第13章 一樣米養江湖百樣人第42章 陰間換刀,陽間喝酒第386章 西楚雙璧(三)第75章 大雨撐小傘,指玄對金剛第132章 八方雷動第70章 不外乎人情第290章 南渡北歸時第322章 三人皆無言第158章 北涼飲盡兩杯綠蟻酒第372章 子曰第129章 怎麼殺一品高手第138章 一燈籠蝶第54章 陸地朝仙第329章 刺史府邸的年輕人們第90章 逍遙遊第399章 屠龍和贗品第50章 急着投胎第127章 魔頭第152章 一院六人第四百零六章第23章 有女口銜驪珠第403章 流州收官之戰第31章 真武見我第29章 書上之人,當死則死第101章 雨中第四魔頭來,雨停第三劍仙來第71章 三十萬碑第32章 扛起天地第152章 大王小鬼齊登場第79章 馬背十四劍第143章 亭中談心第97章 有人血衣拖刀入城第234章 百無一用是(中)第108章 今天不讀書第32章 給不給第143章 亭中談心第171章 哥第118章 離陽失其鹿(下)第145章 驚蟄第349章 敬酒罰酒第173章 老卒第163章 菩薩生青絲第22章 沒有你們的天下十人第75章 打趴下第33章 鴨頭綠第9章 小娘去不去第32章 給不給第324章 滿院蓮第91章 吃紅薯第9章 李淳罡兩願天下劍士第323章 一杆梅子酒,白衣返北涼第118章 徐家年年有餘第180章 遼東虎第84章 幾笑一飛劍第284章 風雪鐵騎下江南(七)第200章 登仙?第112章 刀出鞘第8章 高手第26章 那一年西楚亡了國第142章 先生賣我幾斤仁義道理第139章 神仙第328章 中原亂第142章 你斬溪水我養意第79章 北涼添槍番外第五章第133章 登樓第19章 第一顆石子,紫衣攔江第163章 春秋是塊田,田邊有老農第104章 好鳥好世道第6章 最壞的最好的江湖第48章 風雨來風流去劍氣近第47章 與北涼王說北涼第117章 九問第84章 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