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主力艦的舞臺

大戰期間,大西洋上的海戰與太平洋上的海戰有很大的區別。總體上講,大西洋上的海戰整體上比太平洋滯後了兩年左右。說得簡單一些,就是在大西洋上,幾支較爲強大的海軍依然抱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不放,仍然認爲戰列艦纔是真正的海上霸主,直到艦隊航母在太平洋上證明了自身的實力,英、德、意等國纔開始重視航母,也纔開始全力打造艦隊航母。

當然,這種發展方式,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非常大。

在大西洋上,艦隊作戰的主要地點有兩個,一是地中海、二是北海,而這兩處海域都被陸地或者島嶼包圍着,不但海域面積非常有限,而且幾乎都在岸基航空兵的覆蓋之下,因此讓英、德、意等國海軍的高級將領認爲,適合在大洋上活動的艦隊航母在這些海域裡的用途並不大。

顯然,這是一個極爲錯誤的認識。

別忘了,斯科特就用兩艘艦隊航母偷襲了威廉港,而且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戰績。

艦隊航母的用處大不大,不是看用在哪,而是看怎麼用。更何況,西南太平洋上的海域也不夠開闊,可是中國與美國的艦隊航母照樣是絕對的海戰主力,並且創造了很多讓戰列艦不可企及的戰績。

當然,等到英、德、意等國認識到艦隊航母的重要性,再加大投入力度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總共就只有五艘艦隊航母。其中一艘在北大西洋上戰沉、兩艘在印度洋上戰沉。也就是說,到一九四二年底,英國皇家海軍準備發動一場決定性進攻、一勞永逸的剷除威脅的時候,可用的艦隊航母只有兩艘。而且都是載機能力偏弱的“光輝”級,並沒有絕對的兵力優勢。

要知道,此時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也有一艘艦隊航母,即在大戰前開工建造,在一九四一年才服役的“柏林”號。雖然“柏林”號的載機能力也不算強,但是這艘航母與中國海軍的“秦始皇”級有着很深的血緣關係,而“秦始皇”級的戰鬥力已經在太平洋戰場上經受住了戰火的考驗,被證明是一種相當成功的艦隊航母。綜合來看。“柏林”號的作戰能力肯定強於“光輝”級。

主要的問題還是艦隊航母在雙方海軍中所在的比例太低了,根本成不了主力。

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總共有八艘主力艦,即兩艘“納爾遜”級、五艘“喬治五世”級與剛剛建成的“前衛”號。這其中。“前衛”號還處於調試階段,而“威爾士親王”號與“約克公爵”號在印度洋,可用的只有五艘戰列艦,且其中的兩艘“納爾遜”級因爲航速較低而沒有編入本土艦隊。

也就是說,英國皇家海軍本土艦隊中。屬於自己的只有三艘“喬治五世”級戰列艦。

當然,這並不表示本土艦隊就只有這麼點主力艦了。

美國參戰之後,按照與英國達成的協議,派遣戰艦加入本土艦隊。使本土艦隊獲得了兵力上的優勢。

一九四二年底,有兩艘美國主力艦在本土艦隊裡服役。即“南達科他”級的前兩艘。

此外,在聖誕節到來前。“北卡羅來納”號與“華盛頓”號也趕到了斯卡帕灣,編入了本土艦隊。

算上部署在朴茨茅斯的兩艘“納爾遜”級,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艦達到了九艘。

重要的是,其中七艘都是快速戰列艦,而且四艘美國海軍的快速戰列艦在當時絕對是一流戰艦。

與之相比,兩艘載機能力不強的艦隊航母根本算不了什麼。

說白了,在這種兵力配製下,就算讓李向龍來指揮本土艦隊,他也不會把艦隊航母當成主力使用。

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這邊,主力同樣是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

到一九四二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國不但獲得了“提爾皮茨”號,還完成了兩艘“腓特烈三世”級快速戰列艦的建造工作,即“腓特烈三世”號與“威廉一世”號。只是這兩艘戰列艦也處於驗收階段,還沒有進行出海訓練,連基本測試都沒完成,因此暫時還不具備出海做戰的能力。

除了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帝國海軍中還有兩艘進行過三次現代化改進的“拜仁”級戰列艦,即該級戰列艦的後兩艘,“薩克森”號與“符騰堡”號。重要的是,這兩艘戰艦的改造方案與中國海軍的兩級同級戰艦非常相似,只是不那麼重視防空,即增添的高射炮沒有那麼多,其他的都一樣。也就是說,在制海作戰能力上,分屬於中德海軍的四艘“拜仁”級戰列艦並沒有太大差別。

戰列巡洋艦方面,主力依然是兩艘“沙恩霍斯特”級,此外還有兩艘“德意志”級。

有趣的是,在一九三零年前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曾經試圖把贈送給中國海軍的三艘“德夫林格”級戰列巡洋艦要回去,或者是花錢買回去。主要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發現他們在戰後建造的“沙恩霍斯特”級在綜合性能上,甚至比不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建造的“德夫林格”級。主要就是,“沙恩霍斯特”級的綜合設計水平,比“德夫林格”級差了一大截,導致在三萬八千噸的滿載排水量下,只配備了九門二百八十毫米主炮,最高航速只有三十二節,最大續航力也只有九千海里。導致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在馮承乾回國之後,從德意志第二帝國挖走了很多艦船設計師與船舶工程師,此外幾乎所有華裔工程師都跟隨馮承乾回國,結果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艦船設計能力在戰後大幅度降低,而“沙恩霍斯特”級的設計工作正是開始於大戰結束之後,並且持續了十多年之久,到一九三五年才正式動工建造。

當然,中國海軍沒有做這筆買賣。

說白了,在中國海軍中,三艘“德夫林格”級的地位比兩艘“拜仁”級還要高,是絕對的主力艦。

再說了,中國當時沒有能力建造主力艦,也沒有足夠的經費採購新的主力艦。

也正是如此,在採購了“沙恩霍斯特”號之後,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才追加訂購了“格奈森瑙”號。

不管怎麼說,在“俾斯麥”級開工建造前,“沙恩霍斯特”級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能夠建造的唯一的主力艦。換句話說,如果不是“俾斯麥”級的設計工作順利完成,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很有可能在一九三九年追加訂購兩艘“沙恩霍斯特”級,確保在主力艦的總體數量上不亞於英國皇家海軍。

由此可見,在一九四二年底,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中有四艘快速戰列艦、兩艘戰列巡洋艦與兩艘在火力上達到了戰列巡洋艦水準的大型巡洋艦,主力艦的總量爲八艘,且都部署在公海艦隊裡面。

也正是如此,英國皇家海軍才一直要求美國海軍在其本土艦隊裡至少保留兩艘快速戰列艦。如果美國海軍減少兩艘快速戰列艦,那麼本土艦隊的規模就將小於公海艦隊,也就不可能壓制住公海艦隊。

單純從主力艦的數量上看,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公海艦隊並沒有太明顯的劣勢。

問題是,從質量上看,差距就較爲明顯了。

要知道,在英國皇家海軍的九艘主力艦中,有七艘是名副其實的快速戰列艦。雖然“喬治五世”級的火力偏弱,但是實戰證明,其十四英寸主炮依然能對“俾斯麥”級構成嚴重威脅,對付戰列巡洋艦與大型巡洋艦更是不在話下,而美國海軍快速戰列艦上的十六英寸主炮在各方面都壓倒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的三百八十毫米艦炮,而雙方的快速戰列艦在防護與航速上均旗鼓相當。即便英國皇家海軍那兩艘“納爾遜”級戰列艦因爲航速較慢,在主力艦隊決戰中的用途並不是很大,但是其兇猛的火力、厚實的防護依然十分關鍵,可以對付德軍的所有主力艦。

顯然,帝國海軍的情形就沒有這麼樂觀了。

雖然四艘快速戰列艦的性能十分出色,哪怕是兩艘已服役二十多年的老艦,在經過了三次現代化改進之後,依然能夠與最新式的快速戰列艦抗衡。這一點,中國海軍已經在太平洋戰場上證明過了。但是數量上的差距,根本無法用戰列巡洋艦與大型巡洋艦來彌補。“德意志”號戰沉,已經證明大型巡洋艦在面對快速戰列艦的時候,不但沒有半點勝算,連生存的機會都沒有。

更重要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海軍並沒有爲二百八十毫米艦炮開發新式穿甲彈!

在使用普通穿甲彈的情況下,除非把交戰距離縮短到五千米以內,不然二百八十毫米艦炮就只是個擺設。

也就是說,在艦隊決戰中,公海艦隊能夠派上用場的只有四艘快速戰列艦。

如此一來,即便英國皇家海軍只動用七艘快速戰列艦,也能夠在艦隊決戰中毫無懸念的擊敗公海艦隊。

當然,這一優勢,英國皇家海軍最多隻能保持到一九四三年初。(未完待續。。)

第114章 主動迎戰第265章 殊途同歸第25章 能打就打第573章 出其不意第179章 突擊第406章 戰鬥到最後第476章 致命錯誤第231章 悲劇命運第27章 底牌第447章 備戰第157章 僱傭兵第341章 進攻開始第65章 生存競賽第159章 主動權第433章 最後的機會第502章 最後一戰第352章 快馬加鞭第248章 最後的錯誤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89章 聯合進攻第235章 中流砥柱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207章 七日戰爭第81章 遭遇戰第84章 大禍臨頭第128章 走向戰爭第180章 成功抓捕第47章 風波不歇第206章 出奇制勝第211章 貓捉耗子第254章 下一步第38章 自我犧牲第33章 遠東起火第81章 遭遇戰第591章 化敵爲友第331章 支援乏力第19章 送上門來第200章 以小搏大第215章 聲東擊西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512章 強攻第121章 拷問第158章 野心家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507章 空中突擊第12章 皇帝的回報第89章 和平的希望第61章 戰爭危機第318章 主動攻擊第420章 新挑戰第28章 皇儲給力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161章 勝利第86章 相互妥協第174章 射殺失手第581章 印象第380章 致命錯誤第607章 放權第585章 威脅第543章 轟炸與登陸第360章 事半功倍第256章 矛盾與合作第138章 深入大洋第620章 現代海軍之父第131章 美國參戰第243章 無的放矢第190章 收手第384章 最後的機會第613章 反差第78章 不得不戰第68章 倒計時第389章 孤注一擲第206章 出奇制勝第84章 大禍臨頭第93章 各有千秋第18章 委曲求全第307章 一決雌雄第485章 加勒比海第103章 餘波第94章 航空力量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459章 強攻第121章 迎頭痛擊第272章 空中屏障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105章 不抱希望第196章 新式武器第89章 借刀殺人第383章 轉折點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494章 出其不意第126章 夾擊第18章 輕重有別第502章 最後一戰第203章 勢在必行第269章 經典之戰第23章 士氣歸零第69章 恩仇第333章 結局已定
第114章 主動迎戰第265章 殊途同歸第25章 能打就打第573章 出其不意第179章 突擊第406章 戰鬥到最後第476章 致命錯誤第231章 悲劇命運第27章 底牌第447章 備戰第157章 僱傭兵第341章 進攻開始第65章 生存競賽第159章 主動權第433章 最後的機會第502章 最後一戰第352章 快馬加鞭第248章 最後的錯誤第147章 最後的機會第89章 聯合進攻第235章 中流砥柱第219章 陰差陽錯第207章 七日戰爭第81章 遭遇戰第84章 大禍臨頭第128章 走向戰爭第180章 成功抓捕第47章 風波不歇第206章 出奇制勝第211章 貓捉耗子第254章 下一步第38章 自我犧牲第33章 遠東起火第81章 遭遇戰第591章 化敵爲友第331章 支援乏力第19章 送上門來第200章 以小搏大第215章 聲東擊西第558章 由攻轉守第512章 強攻第121章 拷問第158章 野心家第408章 最後的機會第507章 空中突擊第12章 皇帝的回報第89章 和平的希望第61章 戰爭危機第318章 主動攻擊第420章 新挑戰第28章 皇儲給力第129章 破交與反潛第161章 勝利第86章 相互妥協第174章 射殺失手第581章 印象第380章 致命錯誤第607章 放權第585章 威脅第543章 轟炸與登陸第360章 事半功倍第256章 矛盾與合作第138章 深入大洋第620章 現代海軍之父第131章 美國參戰第243章 無的放矢第190章 收手第384章 最後的機會第613章 反差第78章 不得不戰第68章 倒計時第389章 孤注一擲第206章 出奇制勝第84章 大禍臨頭第93章 各有千秋第18章 委曲求全第307章 一決雌雄第485章 加勒比海第103章 餘波第94章 航空力量第178章 毫無顧慮第459章 強攻第121章 迎頭痛擊第272章 空中屏障第322章 最後的機會第105章 不抱希望第196章 新式武器第89章 借刀殺人第383章 轉折點第570章 大舉進攻第494章 出其不意第126章 夾擊第18章 輕重有別第502章 最後一戰第203章 勢在必行第269章 經典之戰第23章 士氣歸零第69章 恩仇第333章 結局已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