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單于

天子劉宏大發雷霆,要將張懿鎖至京師治罪。

幸虧太尉楊賜代爲緩頰,劉宏才暫時擱置前議,但下詔剝奪了張懿中郎將的職銜。張懿從比二千石的品秩打回原形,專任六百石的刺史。

去年冬,太尉許彧被免,楊賜從太常升任太尉。

在這之前,司徒陳耽與議郎曹操攻擊太尉許彧、司空張濟阿附常侍,選任非人,“放鴟梟而囚鸞鳳”,遭到許彧、張濟及其背後的常侍反擊,陳耽被免職,曹操則有身爲九卿之一大鴻臚的父親曹嵩撐腰,無事,仍舊擔任議郎。

但許彧、張濟畢竟吃相太難看,在朝廷衆臣的壓力下,劉宏便將許彧免職,以楊賜代之。

三公位置上,太尉楊賜、司徒袁隗,都屬於士大夫一派,在與宦官的鬥爭中扳回一城。

劉宏命使匈奴中郎將王柔,率領本部戰士及南匈奴騎兵征討關羽。

王柔出身太原王氏。王氏世仕州郡爲冠蓋,主支祁縣王氏名聲更大。

祁縣王氏的風雲人物當屬王允。

王允生於公元137年,本年四十七歲,少年時與同郡人郭泰郭林宗交好,郭泰稱他的進步“一日千里”,有“王佐之才”。

王允年十九,爲郡吏。小黃門趙津貪橫放恣,王允奏報太守後,將其捕殺。後得罪新任太守、常侍子弟王球,遭到陷害。時任幷州剌史的鄧盛闢王允爲別駕,加以保護。鄧盛現爲九卿之一的太僕。

王允剛直不阿,鋒芒畢露,朝野皆聞其名。三公並闢,以司徒高第爲侍御史,與被大名士陶丘洪稱爲“二龍”的東萊人劉岱做了同僚。

王柔、王澤兄弟也沒辱沒王氏。兩人少年時曾拜訪郭泰,被後者評價爲“皆二千石才也”。

王柔文武兼資,從郡吏起步,歷任縣令長,政績突出,仕途順利,幾年前接替被誅殺的張修任使匈奴中郎將。雖然名氣不如王允大,但秩俸比王允高。

關羽去年刺殺董卓之後,王柔就聽到過他的名字,但覺得只是一個武夫,沒太放在心上。

後關羽擊敗秀延胡,以漢人之身而吞併投鹿屠各,名聲傳至南匈奴,才讓王柔真正重視起來。

王柔曾對左右道:“關羽此人,以漢御胡,足見其能。又不擄掠,可見仍有悔改之意。若朝廷得而用之,未嘗不能成爲涼州三明。”

左司馬高睿不以爲然,道:“王公過於高看此賊了,其不過是一個鄉野農夫,如何能跟本朝名將相比?”

張懿大敗關羽,殺戮甚重。王柔聽了,暗自惋惜。

不料關羽敗而復起,且變得更加狡猾狠辣,肆意抄掠,幷州數郡皆受其害。

張懿不能禁。

朝廷詔令下到美稷。

王柔多方蒐集消息後,也覺得有些棘手,考慮採取懷柔手段。他立即寫了奏章,緊急報送朝廷。

在等待朝廷答覆期間,王柔沒閒着,去見南單于羌渠。

羌渠任單于已數年,但其威望始終上不去,能調動的只有其本部戰士。無論左部還是右部,都不怎麼賣羌渠的賬。

這幾年鮮卑經常入侵邊郡,王柔奉朝命也多次調匈奴士兵與鮮卑作戰。雖能將鮮卑擊退,匈奴兵也有損傷。過去朝廷是會進行賞賜和撫卹的。這些年朝廷財政困難,天子摟到懷裡的錢又是隻進不出,別說賞賜了,連撫卹都很難足額。匈奴士兵怨聲載道,都不願意服從徵調。

王柔巧婦難爲無米之炊,也沒有太好的辦法,只有跟各渠帥不停畫餅。

羌渠挪動肥胖的身軀,出屋迎接王柔,噓寒問暖,十分熱情。

他爲前任使匈奴中郎將張修所立,本就不受匈奴各部待見,沒有王柔兩千精銳漢騎在側,單于的位置都坐不安穩,怎能不對王柔熱情呢?

至於諸部不滿?

羌渠暗自腹誹:“除非我把單于之位讓給爾等,不然我做什麼,你們都會不滿。那我還在乎爾等作甚?”

寒暄已畢,羌渠問道:“不知中郎將到此,有何指示?”

王柔道:“怎敢說是指示,柔奉朝廷詔令辦事而已。賊寇關羽,肆虐幷州,襲擾三輔,天子震怒,命柔與單于併力討之。”

羌渠吃驚道:“中郎將指的是刺殺董仲穎的關長生?”

王柔道:“正是。”

羌渠道:“此人不是被幷州刺史張公誅滅了嗎?”

王柔道:“單于消息落後了,關羽死灰復燃,張公不能禁。”

羌渠派人將兒子於扶羅叫來,問他:“你上次隨幷州張公討關長生,大勝而歸,現在這人又重新活躍起來,你可知道?”

於扶羅看到王柔在,立即猜到他的用意,心思轉動,對羌渠道:“回稟父親,兒知道一些。關長生攜家小老弱向西投了劉虎,現在漢境內寇掠的乃其帳下精銳,全是騎兵,約百餘人。”

王柔道:“右賢王所言不差。那關羽一人雙馬,來去如風,官兵無法追及,疲於奔命,還常爲其所乘。”

右賢王類似於中原朝廷的儲君。

於扶羅問道:“關羽皆騎兵,我等也很難追上他吧?”

王柔笑道:“何須追他?兵法雲,攻敵所必救。我等徑去金河屠各要人便是。”

於扶羅不語。

羌渠吃驚道:“劉虎帳下控弦之士不下於三千,可不是好惹的。”

王柔收起笑容,淡淡道:“我等若集合五千控弦之士呢?劉虎膽敢不服,就讓金河屠各自此除名便是。”

羌渠道:“我等哪來的五千騎兵?”

王柔伸出右拳,道:“某可出騎兵一千。”展開拇指。

“單于出騎兵一千,左部一千,右部一千,其餘各部合兵一千,這不就五千了嗎?”每一千兵,就展開一根手指,最後五指張開,化成一掌。

王柔並掌如刀,用力往下一劈,殺氣騰騰地道:“有此五千兵,誰敢不服?”

羌渠張口結舌地道:“諸部豈肯出兵?”

王柔森然道:“不出兵就是抗命。某忝爲使匈奴中郎將,職責就是監護匈奴諸部。凡抗命者,雖遠必誅!”

第78章 壯志第40章 血火第19章 去留第50章 東下第87章 名將第1章 雷擊第39章 征剿第79章 豪強第36章 招誘第26章 玄德第45章 傷痛第23章 殺胡第6章 搏殺第12章 投奔第7章 衝陣第36章 招誘第87章 名將第4章 夜炊第29章 殺將第57章 單于第53章 李傕第53章 李傕第18章 風起第9章 天子第16章 心志第79章 豪強第75章 歸鄉第29章 殺將第86章 曹操第79章 豪強第30章 酷烈第87章 名將第16章 心志第20章 再遷第87章 名將第11章 豪傑第58章 威逼第85章 內應第20章 再遷第3章 西行第36章 招誘第19章 去留第76章 北望第60章 白波第50章 東下第34章 保安第19章 去留第4章 夜炊第35章 都蘭第3章 西行第39章 征剿第86章 曹操第16章 心志第60章 白波第7章 衝陣第39章 征剿第35章 都蘭第31章 劉備第27章 激烈第38章 戰雲第72章 分歧第14章 種田第25章 備戰第67章 攻守第42章 惡戰第41章 呂布第46章 消沉第39章 征剿第77章 訪賢第57章 單于第32章 胡女第66章 陳式1、《三國志》中明確記載的人物身高第30章 酷烈第9章 天子第72章 分歧第62章 撲空1、《三國志》中明確記載的人物身高第28章 彌合第54章 流寇第70章 終見第60章 白波第12章 投奔第54章 流寇第28章 彌合第29章 殺將第78章 壯志第45章 傷痛1、《三國志》中明確記載的人物身高第61章 有情第67章 攻守第26章 玄德第30章 酷烈第37章 郭泰第2章 董卓第61章 有情第84章 常侍第17章 將門第41章 呂布第10章 名臣
第78章 壯志第40章 血火第19章 去留第50章 東下第87章 名將第1章 雷擊第39章 征剿第79章 豪強第36章 招誘第26章 玄德第45章 傷痛第23章 殺胡第6章 搏殺第12章 投奔第7章 衝陣第36章 招誘第87章 名將第4章 夜炊第29章 殺將第57章 單于第53章 李傕第53章 李傕第18章 風起第9章 天子第16章 心志第79章 豪強第75章 歸鄉第29章 殺將第86章 曹操第79章 豪強第30章 酷烈第87章 名將第16章 心志第20章 再遷第87章 名將第11章 豪傑第58章 威逼第85章 內應第20章 再遷第3章 西行第36章 招誘第19章 去留第76章 北望第60章 白波第50章 東下第34章 保安第19章 去留第4章 夜炊第35章 都蘭第3章 西行第39章 征剿第86章 曹操第16章 心志第60章 白波第7章 衝陣第39章 征剿第35章 都蘭第31章 劉備第27章 激烈第38章 戰雲第72章 分歧第14章 種田第25章 備戰第67章 攻守第42章 惡戰第41章 呂布第46章 消沉第39章 征剿第77章 訪賢第57章 單于第32章 胡女第66章 陳式1、《三國志》中明確記載的人物身高第30章 酷烈第9章 天子第72章 分歧第62章 撲空1、《三國志》中明確記載的人物身高第28章 彌合第54章 流寇第70章 終見第60章 白波第12章 投奔第54章 流寇第28章 彌合第29章 殺將第78章 壯志第45章 傷痛1、《三國志》中明確記載的人物身高第61章 有情第67章 攻守第26章 玄德第30章 酷烈第37章 郭泰第2章 董卓第61章 有情第84章 常侍第17章 將門第41章 呂布第10章 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