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可能感興趣:

御臨河傳奇 簡介

御臨河傳奇

御臨河傳奇 最近章節

二十二回 抗暴斂民婦舉義兵 阻屠戮學子顯氣節

永樂皇帝朱棣自登基以來,好大喜功,南征交趾,北討韃靼,遷修宮殿,遠涉重洋,所耗資財,巨以億計。除‘靖難’起家之北平、保定、永平三郡免徵賦稅外,其餘各地均是橫徵暴斂,民怨鼎沸,尤以山東爲之最烈,永樂皇帝怒山東先有鐵弦與濟南軍民的拼死抵抗,後有飛度將軍領‘敢死鐵營’的肆意滋亂,遂令山東的賦稅比其它各地高出兩成,以示對山東之民的懲罰,致使山東人民不堪負重。爲加快遷都步伐,永樂皇帝除命加緊營建北京的宮殿外,還爲南糧北調疏浚大運河,開鑿會通河,所徵民夫,除少數來自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外,絕大多數都是來自山東,多達五十餘萬衆。永樂十五至十七年,山東又連續遭遇三年的洪澇災害,然朝廷仍是‘徭役不休,征斂未息’,人們不得不用樹皮充飢,以草根爲食;以至老幼流移,顛踣道路,餓殍遍野;最後竟然發展到了賣妻鬻子,以求苟活。時有山東濱州蒲臺縣人唐賽兒,乃蒲臺縣農民林三之妻,父親被強抓開鑿會通河,一去三年,了無音信;去年新婚不久的丈夫林三和公公因無糧納稅,讓上門強徵的公差給活活的打死,公婆因之氣的口吐鮮血,當日同亡,唐賽兒只得將他們草草安葬,回孃家與母親相依爲命。這日除夕,唐賽兒和母親一早出門去祭奠丈夫、公公和婆婆,剛出家門,便見遠處有幾個官差正追一個民夫,那民夫徑直往家這邊跑來,及近,才發現那民夫正是父親,唐賽兒和母親迎了上去,在相距十餘米處,父親被幾個官差捉住捆綁,一路毆打、推搡着遠去,母女倆衝上去想救父親,被官差揮舞皮鞭一頓猛抽,直打的血肉橫飛,母女倆無法靠近父親,只得哭喊着一路跟隨。走到一處亂石叢,父親趁官差不注意,一頭撞向路邊的大青石,頓時腦漿迸裂,氣絕身亡。母親見狀,亦觸石而死。官差見頃刻間落下兩命,趕緊一溜煙的跑掉了。唐賽兒將父母背去一塊凹地,壘石成墳。欲就父母墳邊觸石而死,好永遠陪伴在父母身邊。她走向父母墳後的一塊石頭,亦是一塊大青石,卻見青石下有一匣子,打開來,裡面有一書一劍,她想這是老天爺要她活着去爲人們做點什麼。於是她捧了石匣回家,照書研習,數日乃成:揮劍自如,諳熟行軍佈陣,且能剪紙成兵、隱身於市等奇門遁術。永樂十八年二月十一日,唐賽兒帶着數百蒲臺縣的鄉親父老來到青州益都縣境內的卸石棚寨,在這裡高舉義旗,反抗朝廷,自稱‘白蓮軍’,以紅、白兩旗爲號,當天就吸引了千餘民衆前來投奔。卸石棚寨峰高八百餘米,四面絕壁,易守難攻,又處於諸城、安丘、莒州、壽光等地的中心,此正唐賽兒擇爲起義地點的原因。唐賽兒將卸石棚寨分爲東、西、南、北四寨,南寨最高,利於觀察周邊情況,便於統一協調指揮,唐賽兒遂自居南寨。她命各寨高築寨牆,設立寨門,修建水池,暗置倉庫,準備長久據守。在襲擊蒲臺、益都、安丘、壽光等幾個縣城後,唐賽兒決定攻打青州,擴大影響。青州乃山東重鎮,設有青州衛,兵力三千餘,青州衛都指揮高鳳,字翔之,霸州臨津縣人,性暴躁。這日聞白蓮軍前往攻打即墨縣城,大怒,立即披掛上馬,點齊兵卒,直奔即墨。唐賽兒伺青州兵動,立即帶領義軍撲向青州,一舉拿下了青州城。燒衙門,開糧倉,奪武庫。民甚擁戴之。高鳳帶青州軍前往即墨,半道見白蓮軍前面行走,命急追之,卻怎麼也追的不上,總是要相差半里路遠,追至即墨縣城外一空曠地,白蓮軍隨一股清風突然消散,變成紙人紙馬飄落一地,原來此爲唐賽兒剪紙成兵,誘走青州軍,好讓自己從容的攻打青州城。高鳳和青州軍看着一地的紙人紙馬,驚魂未定,有從青州逃出的守軍來報,說白蓮軍在青州焚燒府衙,搶奪武庫,開倉賑糧,之後又返回卸石棚寨去了。高鳳得報,遂立即帶領青州軍往攻卸石棚寨。

青州軍一路急行,眼看天色將晚,又已走的人困馬乏,高鳳命在前面谷口處扼路紮營,準備來日再行。正埋鍋燒飯,猛聽營外人喧馬嘶,高鳳來不及披掛,掇槍上馬,搶出營寨,只見谷口迎面的大路上似有千軍萬馬衝殺過來,青州軍見如此聲勢浩大,哪敢接戰,慌亂中退進谷中,只聽一聲炮響,兩路義軍衝出,將青州軍團團圍住。谷口外大路上的軍馬,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原來唐賽兒聞青州軍追來,擇道路中一條峽谷設下埋伏,不料青州軍卻於谷口扼路下寨。唐賽兒便不得不再次使用奇門幻術,剪紙成兵,將青州軍逼進峽谷。高鳳見白蓮軍大多是婦女,且臉有菜色,於是驅兵來戰。只見白蓮軍中一女將:頭裹白巾,身批紅袍,手握寒劍,騎着一匹棗紅色的高頭大馬,所到之處,寒光劃過,青州之兵紛紛斃命,此乃正唐賽兒是也。高鳳見了,先自膽怯,挺搶來戰,被唐賽兒一劍削槍,再劍削頭。唐賽兒手中的寶劍,來自石匣,乃一神器,惟賽兒善舞之。青州兵見統帥身首異處,嚇得抱頭鼠竄,讓義軍分割包圍,全殲於峽谷之中,無一人逃脫。

義軍大勝青州兵後,聲威大振,山東各地農民紛紛起來響應。有莒州人董彥皋,字推之,號雪塘,本是一讀書人,曾爲山東農民沉重的賦稅奔走呼號,被官府以刁民逮捕下獄,聞青州有農民舉起義旗,反抗朝廷,於是鼓動獄友,反出監獄,得三千餘衆,在莒州、日照、諸城一帶懲辦貪官污吏,打擊土豪劣紳。又有膠州人賓鴻,世代農民,因帶人去官府搶糧,被通緝逃入深山東躲西藏,聞青州義軍將朝廷官兵打得落花流水,遂下山組織饑民兩千餘人,他們在膠州、安丘、壽光一帶搗毀官府衙門,開倉賑饑濟民。另外還有丁谷剛、白拜兒、劉俊、王宣、高羊兒、郝允中、王住兒、楊三等十餘支義軍活躍在山東各地,人數在幾百上千不等,整個山東的義軍人數多達兩萬餘衆,使得山東各地的官吏惶惶不可終日。永樂皇帝得報大驚,在派朝中大臣前往招安不成的情況下,命神機營都統、安遠侯柳升爲總兵官,都指揮劉忠爲副總兵官,領五千火銃軍,並可督山東、河南、河北、山西等地的地方軍隊,相機調動前往鎮壓。柳升自恃南征交趾,北討胡虜,東擊倭寇,無一敗績,遂根本不把義軍放在眼裡,他領五千火銃軍直撲山東青州,將卸石棚寨團團圍住,柳升見卸石棚寨山高路險,易守難攻,便命扼住糧道,斷絕水源,意欲坐困之。唐賽兒深知京中神機營火銃軍的厲害,不敢硬拼,眼看山寨糧盡水竭,便命數十婦女下山詐降,言山中水盡,唐賽兒將帶兵夜襲東營取水,整個卸石棚寨唯東面水源近且充足,唐賽兒又將紙人紙馬置於東寨要道處,幻出人喧馬嘶,柳升遂深信不疑,將大批火銃軍調去東營扼守,二更十分,唐賽兒讓紙人紙馬殺向東營,柳升見大隊人馬殺來,命火銃軍拼命射擊,唐賽兒則帶領義軍在夜幕的遮掩下奔向西營,西營守將正是作爲副總兵官的都指揮劉忠,只有五百火銃軍,本是高度警戒的,但聽東邊火銃聲烈,以爲唐賽兒帶領義軍主力往攻東營去了,遂放鬆了警戒,認爲可以高枕無憂了矣,結果被義軍突入進營,劉忠還沒來得及舉起身邊的火銃,就被唐賽兒揮舞寒劍一下削爲了兩段,其餘火銃軍被義軍近身相搏,失去了火銃之威力,亦是紛紛斃命。義軍順利的突圍而出,去往莒州與董彥皋會合去了。及至天亮,柳升見大營外一地的紙人紙馬,才知中計,趕緊派兵打聽義軍突圍的方向,知是攻破西營,殺了劉忠,逃去了莒州,不覺惱羞成怒,立即帶領火銃軍往莒州追擊義軍。時董彥皋軍在莒州,攻佔了莒州州府和即墨縣城;賓鴻軍在膠州,攻佔了膠州州府和壽光縣城。兩軍正合兵攻打安丘,安丘扼兩州之要衝,拿下安丘,兩州便可互爲照應。安丘知縣張旟,縣丞馬捴知義軍早晚必攻安丘,遂加固城池,廣收兵卒,得濱州、青州、莒州、膠州敗逃兵卒數千人堅守,義軍數攻不下。唐賽兒莒州府衙見到董彥皋,道:“柳升領火銃軍正倍道而來,莒州、即墨壕淺城薄,不能堅守,安丘地勢險要,城池堅固,汝速盡起莒州、即墨之兵,往攻安丘,我半道阻住柳升火銃軍。若得安丘以固守,再尋機計破柳升的火銃軍,則山東盡屬我等了矣。”董彥皋遂盡起莒州、即墨的義軍萬餘人趕赴安丘,唐賽兒則去道阻柳升的火銃軍。

唐賽兒在通往安丘的一道山樑上布上疑兵。柳升正催兵倍道趕往莒州,得報義軍主力攻打安丘,遂又催兵加倍趕往安丘,突然前面的一道山樑上,似有千軍萬馬擋住了去路,柳升揮劍道:“此乃妖婦所設幻陣,不過紙人紙馬,傷不得人,給我衝過去。”柳升帶頭衝陣,陣內飛沙走石,打得火銃軍根本無法看清前面的道路,只得退了回來。柳升命用火銃掃射,鐵彈打去,如石沉大海。欲繞道而過,兵馬陣跟着飄移,始終擋在火銃軍的前面,困的柳升的火銃軍進退不得。隨軍謀士袁忠徹道:“幻術者,逆之則生,順之則消。既不得過,不如結營以待,只需數個時辰,幻象自消,自然過之矣。”柳升以爲然,遂命結營休息,待幻象消後再行進軍。袁忠徹字公達,號靜思,浙江鄞州人,乃相術大師袁珙子也,從小隨父學相人之術,有所成。兼學奇門遁術等雜學,然不如其相人之術之精妙。唐賽兒一邊用幻術阻住柳升,一邊派人打探安丘攻城的情況。探馬回報說攻打安丘的義軍已被官軍打敗,董彥皋帶數千人到膠州投賓鴻去了。唐賽兒一聽大驚,趕緊收起幻術,帶領身邊千餘義軍擇偏僻小徑,往膠州迤邐而去。原來董彥皋帶領莒州、即墨的萬餘義軍去到安丘,和在那裡帶領五千餘義軍圍困安丘的趙琬軍合兵一處,不息片刻的攻城,眼看城將旦夕攻陷,有山東海岸備倭軍都指揮僉事衛青帶千餘備倭騎兵趕來,夾擊義軍,致敗。衛青,字明德,松江華亭人。建文元年爲薊州百戶,燕王靖難攻陷薊州,衛青以百戶降,積功升任都指揮僉事,往中都鳳陽任留守司事,後改往山東沿海防倭。永樂十四年登州平倭,大勝倭寇。衛青屯兵山東沿海,獲悉大批義軍往攻安丘,親帥一千精騎兼程而來,這一千精騎全是登州平倭之兵,具有豐富的戰場經驗,且所持兵器都是最爲精良的火銃,幾翻射擊,城內守軍亦鼓譟出,義軍遂大敗,趙琬戰死,六千餘義軍慘遭殺戮,其餘敗走膠州,散亡者又數千人。唐賽兒帶千餘義軍迤邐去往膠州,半道遇到董彥皋軍,言賓鴻率義軍主力攻諸城,膠州、壽光已相繼被官兵收復,於是兩人合兵一處,趕往諸城,碰上賓鴻軍,只數百人矣。原來賓鴻軍諸城外攻城正烈,被鰲山衛都指揮王真帥援軍趕來夾擊,也已致敗。三人合兵,已不足三千,唐賽兒道:“我等舉義軍,乃是爲抗朝廷暴斂,此次朝野震動,當不復再欺我山東人民了矣。爾等各宜回家,躬耕植守,上孝父母,下養孩童,毋再有此爲念。”說吧飛身拉起董彥皋、賓鴻,施以遁術,消失在衆目睽睽之下,其餘義軍遂各散去。永樂皇帝聞知唐賽兒逃脫,十分震怒,下令‘凡山東和北京境內的尼姑及道士悉捕至京師詰問’,先後共逮一萬餘人,然唐賽兒還是‘不知所終’。永樂皇帝懼其惑衆再來,不得不下令減去山東人民三成的賦稅,山東之民鹹感賽兒之德,紛紛立寺以悼。

那日葉希賢銅鑼寺對建文帝道:“二夫人有了身孕,大夫人天天在那裡罵人,主人還是回家去一趟,把兩位夫人的矛盾化解掉。”建文帝一聽,立即隨葉希賢下山回了家。夫人劉氏在廂房的門廳口罵罵咧咧,二夫人則東廂上首房裡獨自垂淚。劉氏見到夫君皇甫文回來,收斂的溜回了西廂上首房的歇屋,建文帝去到東廂上首房,擁了二夫人,安慰道:“夫人無憂,我這回來,再不輕易離家,定保你母子平安!”二夫人遂轉啼爲笑。建文帝和慧一桃李書堂修卷將成,曾回家小住,幸臨二夫人,竟得此孕,夫妻倆自然是高興。是夜建文帝陪了兩位夫人晚膳,劉氏頭戴珠花,身批彩娟,濃妝豔抹,本欲一搏夫君歡心,不想適得其反,引來建文帝數次皺眉,晚上自然是歇於二夫人歇屋。夜半十分,建文帝被外面吵罵聲驚醒,原來是夫人劉氏在罵其父。劉氏的父親嗜酒如命,常常醉臥街頭,每每晚回,已是見慣不驚,平日裡劉氏對父親的行蹤亦是無甚搭理。這日中午,劉氏父親舒家場上已是喝醉,在通西大橋下的河岸邊睡了一下午,起來晚上又去飲酒一回,直喝的酩酊大醉,偏偏到到的闖路邊一土地廟前,以爲是到家了,倒頭便睡,一覺醒來,發現還在路上,便又偏偏到到的回屋。這日劉氏因二夫人懷孕,夫君的不待見,哪裡睡的得着?輾輾轉轉的捱至半夜,聞父親外面回來,氣不打一處來,因是和衣而臥,便直接起來出前堂,衝邊屋裡的父親吵道:“你這成日裡只知道喝酒,還管不管家人的死活了?叫你瀘州那邊不要跟了來這裡,幫了母親總能照顧到一些弟弟妹妹,你偏不聽,害怕失掉了你的這口,你這樣成日的喝的醉醺醺,還在外生事,誰還不討厭的呢?”劉氏把自己遭遇的冷落,歸結爲父親的酗酒,觸到心中痛點,鼻頭一酸,哭泣起來,絮絮叨叨的訴說起成長的艱辛和父親的缺位。劉氏家中爲長,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兩個妹妹,在她的記憶裡,父親總是醉醺醺,母親總是忙碌碌,父親總是高聲罵人,母親總是暗自垂淚。聽說有大財主提親,她想帶了一家人跟着來享享清福。可母親堅決不同意,她不想孃家人的拖累,影響到女兒在夫家的地位,進而影響到女兒的幸福!來的那天,母親緊緊的拽着父親的胳膊,希望他不要跟了來,可父親哪裡肯聽?一胳膊肘將母親撞跌路邊,死乞活賴的跟了來。父親自知理虧,牀當頭閉目假寐。建文帝見深更半夜的還在那裡叨叨,起來出前堂來喝止。劉氏父親並不知女婿回來,先前並未在意女兒的妝扮,此刻女婿提燈出來,堂前亮了許多,燈影下女兒精心打扮的妝容,濃豔得有些落寞,他知女兒心中的那怨氣,乃女婿冷落下的幽怨。還在半醉之中的劉氏父親憤從心中起、怒向膽邊生,他衝前揪住女婿的胸襟,道:“我假劉楨嫡長孫,招汝爲婿,纔有財主贈金與汝,汝纔有得今日之富貴。然汝卻恩將仇報,漠視我父女的存在。若是逼的急了,我戳穿這謊言,大不了我父女再回瀘州做回我們的市井小人,而汝也恐將落回守倉人之窘境去矣。”有那好事者劉氏父親酒喝麻時曲意奉承,言守倉人皇甫文能得貴胄大賈贈之以金,全是看他劉楨後人的面子,劉氏父親亦信以爲真,是故平時下人面前有些趾高氣揚。建文帝讓岳父揪襟給嚇的蒙了,大聲的道:“大膽狂徒,與我拉出去斬了。”劉氏父親怒氣更甚,吼道:“汝以爲自己是誰?講究了說就一落魄書生,直白的講是個守倉人,還真以爲自己是皇帝了?”劉氏也以爲夫君是給父親嚇的傻了,奮力推開父親,護住夫君,哭着衝父親道:“爹爹,您這是要幹什麼呀?”住側院的葉希賢、薛通和宋和聽到吵鬧聲,過來勸住劉氏父親,二夫人亦出來和劉氏扶了建文帝回屋歇息。建文帝去了二夫人歇屋,兀自傷心,氣道:“早知有這些煩惱,我還要那金錢、土地、房屋、家室來做什麼?”二夫人勸慰道:“劉姐姐父女離鄉背井,來跟相公,也是不易,相公宜放開胸懷,不去計較劉姐姐父親的魯莽。”建文帝道:“計較如何?不計較又如何?如今這樣,也不知接下來一家人該如何相處?”二夫人道:“我很小的時候,因爲家裡窮,才被賣到霍家去做丫鬟,後來跟了相公,這些年我積攢下了一些銀子,雖然不多,但對我那貧窮的孃家來說,已經是很大一筆錢了。我明天一早就回孃家去,因爲有錢,父母一定會待我很好。沒有我在這裡,劉姐姐的心也可以平復一些,相公也要給劉姐姐一些撫慰,家和睦了,相公或讀書弈棋,或陪伴家人,日子也就過的舒坦了。”建文帝道:“只是這樣太委屈夫人了。”二夫人道:“沒什麼委屈不委屈的,相公和姐姐和睦了,或是接了我回來,或是就讓我在孃家,定期的送些銀子過來,我孃家人高興,我也不委屈。”二夫人娘屋姓向,在長壽縣秤砣場的燈籠山下,因爲路程較遠,第二天葉希賢找了一個熟路的人送二夫人回孃家,自然是另給了一些銀子。

...

御臨河傳奇 章節目錄

載入失敗,請重試
章節目錄載入中...
楔子:多地名顯建文足跡 幾家譜藏惠帝血脈第一回:破京城燕王呈兵兇 焚宮殿建文忙出走第二回:假帝屍厚葬淆視聽 喬北上陷危遇忠臣第三回:殺書生燕王篡帝位 北受阻建文向西行第四回:慘殺戮震懾緘民口 蜀道難西南有祥瑞第五回:存忠義永樂斂猖狂 入黔地建文落困厄第六回 思前朝蘇州現寨令 厚親恩西平閃用兵第七回 息將怒永樂追封賞 謀復國建文設柳營第八回 尋帝蹤給事宣密詔 使巧計主錄陷囹圄第九回 敕番邦永樂言加兵 離險境建文北入蜀第十回 下西洋占城助徵夷 遇劫匪江邊重操弓第十一回 徵安南永樂失愛將 阻追兵建文得忠臣第十二回 耀海外鄭和弄韜略 躲盤查薛通沉弓箭第十三回 會貢使永樂揚弘德 尋安身建文歷名剎第十四回 置交趾二將封國公 開埠市三臣立商號第十五回 忍憤怒永樂悼公主 惜傷悲建文祭愛妃第十六回 徵漠北五將同戰歿 隱帝跡七忠共殞命第十七回 固北陲永樂議遷都 得資助建文始結宅第十八回 通重洋太監縱奇兵 謀逐鹿書生獻妙策第十九回 再徵漠永樂敗瓦刺 重回鄉建文悉後人第二十回 涉立儲解縉遭雪埋 出中原程濟露行蹤二十一回 躬垂詢永樂釋溥洽 親修卷建文助慧一二十二回 抗暴斂民婦舉義兵 阻屠戮學子顯氣節
楔子:多地名顯建文足跡 幾家譜藏惠帝血脈第一回:破京城燕王呈兵兇 焚宮殿建文忙出走第二回:假帝屍厚葬淆視聽 喬北上陷危遇忠臣第三回:殺書生燕王篡帝位 北受阻建文向西行第四回:慘殺戮震懾緘民口 蜀道難西南有祥瑞第五回:存忠義永樂斂猖狂 入黔地建文落困厄第六回 思前朝蘇州現寨令 厚親恩西平閃用兵第七回 息將怒永樂追封賞 謀復國建文設柳營第八回 尋帝蹤給事宣密詔 使巧計主錄陷囹圄第九回 敕番邦永樂言加兵 離險境建文北入蜀第十回 下西洋占城助徵夷 遇劫匪江邊重操弓第十一回 徵安南永樂失愛將 阻追兵建文得忠臣第十二回 耀海外鄭和弄韜略 躲盤查薛通沉弓箭第十三回 會貢使永樂揚弘德 尋安身建文歷名剎第十四回 置交趾二將封國公 開埠市三臣立商號第十五回 忍憤怒永樂悼公主 惜傷悲建文祭愛妃第十六回 徵漠北五將同戰歿 隱帝跡七忠共殞命第十七回 固北陲永樂議遷都 得資助建文始結宅第十八回 通重洋太監縱奇兵 謀逐鹿書生獻妙策第十九回 再徵漠永樂敗瓦刺 重回鄉建文悉後人第二十回 涉立儲解縉遭雪埋 出中原程濟露行蹤二十一回 躬垂詢永樂釋溥洽 親修卷建文助慧一二十二回 抗暴斂民婦舉義兵 阻屠戮學子顯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