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你可能感興趣:

80後女青年的孤獨人生 簡介

這是一部關於農村家庭題材的小說,講訴的是黃河北方一個小城發生的故事,裡面有兒女情長也有母子親情,更重要的是關於對整個社會和人性的思考。在歷史那長長的河流中,黃河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撫育了一代又一代人,她用她特有的方式教會了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該如何面對人生以及生命。而生活在黃河岸邊的人們通過一代又一代艱辛的摸索終於向這條人類賴以生存的河流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80後女青年的孤獨人生 最近章節

第五章 我爺爺那戶人家

很多人看了會問怎麼漏掉了主角也就是我的母親呢,可是要講我母親的故事首先還要講講我爺爺那戶人家。

在我爺爺還活着的時候,他自己說他家祖輩是從外地遷移過來的,他自己已經記不清楚自己的父親姓甚名誰了,只知道自己的母親嫁了六次,也就是我喊老太的婆婆。記憶中的老太是個擁有一雙小腳,走路需要拄柺杖的臉上長了很多“袖子”(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疣)的婆婆,她的頭髮花白,常年挽成一個髮髻別在腦後,大約是年紀大了,頭髮也不長長了。因爲我從來都沒看到過她剪頭髮,穿着一雙黑布鞋,踉踉蹌蹌的去提水澆菜,模樣跟我爺爺倒是很像的,都是瓜子臉,即使她臉部的皮膚都下垂了,仔細一看還是很相像的。

我最好奇的就是爲啥她嫁了六個丈夫,我以爲是像現代人一樣,女人太漂亮,離了六次婚,於是,我就去問我媽,我媽滿含心酸又無奈的說:“哎,還不是命不好,男人都死了,讓你奶奶看不起她,抽她老底子,在那個年代她又是小腳,沒有勞動能力,帶了三個孩子,不嫁人怎麼活下來呢”。而且我知道她最後嫁的那個人還是地主,因爲解放後,人們結親都是成分高的和成分高的結合,貧農和貧農結合。我老太的孃家是資本家,她家裡開着綢緞莊,錢莊,豆腐坊。而且不是所有女性都有資格有條件裹腳的,她家是大戶人家,她不用幹活,所以12歲時才被裹了腳,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寸金蓮。而且解放以後又放開了,可是腳的形狀已經被破壞了,還是不能獨立自主的行動。

我對她有記憶的時候她滿嘴的牙齒已經沒有了,嘴巴癟着,看到孩子們總是張着嘴由衷的笑,一隻手拄着拐,伸開雙臂,站在那裡,想要擁抱跑來跑去的孩子們。可是她走不了,行動很慢,像個蹣跚學步的嬰兒一樣,煞是可愛。她第一任丈夫是被國民黨抓壯丁死在了戰場上,第二任是已經解放了被搞土改的羣衆殺了,第三任、第四任、第五任、第六任丈夫都比她大好多,都死在了她前面。她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大兒子就是我爺爺,不知道是哪一任丈夫的。二兒子也是參加了國民黨和同村的一個青年男子一同入的隊伍,後來國民黨退守臺灣,傳來消息說她兒子在部隊當衛生員,在河裡洗藥瓶子時掉河裡淹死了,國家給她發了一個烈屬證。最小的女兒倒是嫁了一個文化人,可惜生孩子時難產母子都死了,倒是那個有情有義的女婿在她活着時每年都來看她,每次來見到我爺爺都流淚。逝者已逝也不能再有什麼其他的語言安慰彼此,只是老夥計們見了面沉默良久,抹一把辛酸淚,所以也就是我爺爺這一脈生了許多孩子。

我爺爺和我奶奶屬於包辦婚姻,所以雙方也沒有多少感情。我爺爺是解放後在掃盲班學的寫字,識字。因爲我老太帶着他改嫁的,繼父不可能讓他讀書,每天就是讓他放牛,打豬菜,因此,很大一部分時間我爺爺對我老太滿懷憤恨就是因爲沒有讓他讀書識字。我奶奶家裡也是三個孩子,她和她弟弟、妹妹,我奶奶的爺爺會做糖人賣,據我奶奶說她爺爺對她很好,每天出門做了買賣後回來總是給她捎好吃的。這是我奶奶對她爺爺最深也是最後的記憶,其他關於她爺爺的事情她都不記得了。

...

80後女青年的孤獨人生 章節目錄

載入失敗,請重試
章節目錄載入中...